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八昼夜抢救让新生儿重获生机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16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黄玉龙)10月13日上午,阿克陶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阳光格外温暖,一位患儿父亲送上锦旗后双手紧紧攥着阿克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主任胡向文的手,激动地重复:“要是没有你们带来的好技术、好设备,没有你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抢救,孩子可能会很不好,感谢你们救了孩子!”这面绣有“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字样的锦旗,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感激,更揭开了一场8个昼夜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故事: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首例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成功救治重度胎盘早剥危重新生儿。

新生儿父亲向医护人员赠送锦旗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手术室里的“黄金几分钟”

时间回溯到9月25日上午,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的平静被一阵急促的警报打破——一名产妇突发重度胎盘早剥,情况危急!产科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剖宫产手术,同时,胡向文和护士长李平的手机响起了抢救通知,两人放下手头工作,一路小跑奔向手术室。

手术室内灯光骤亮,器械碰撞声与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新生儿娩出后无哭声,皮肤呈青紫色,心率微弱,肌张力低下,生命体征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清理呼吸道!”“准备正压通气!”胡向文凭借多年临床经验,迅速下达指令,双手稳稳地为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李平则默契配合,快速连接氧气设备,精准实施正压通气。

时间飞速流逝,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几分钟后,奇迹开始出现:新生儿青紫的皮肤逐渐转为红润,心率从微弱的数值稳步上升,肌张力也慢慢恢复正常。尽管孩子仍未发出哭声,但这细微的变化,已经为生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立即用携氧设备转运至新生儿科!”胡向文话音刚落,早已在旁待命的医护人员便小心翼翼地将新生儿放入保温箱,一路护送,向着新生儿科疾驰而去。

首例无创通气的“技术突围”

新生儿科病房内,医生关荣妍、张骞和护士米尔妮萨早已严阵以待,保温措施、心电监护仪、无创呼吸机等设备全部准备就绪。根据患儿因窒息导致的“呼吸窘迫”症状,胡向文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NCPAP模式)——这种技术通过鼻塞持续输送正压气流,帮助患儿维持肺泡开放,减少呼吸做功,这也是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首次运用该技术救治危重新生儿。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住院期间,患儿出现严重感染,血小板持续下降,消化功能也受到影响。胡向文每天多次查房,与关荣妍一起分析患儿病情变化,结合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炎、纠酸治疗方案;护士们则24小时轮班守护,喂药、喂奶、观察患儿反应,哪怕是深夜,病房里也总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

8昼夜坚守背后的“援疆温度”

8个昼夜的严阵以待,8个昼夜的接力守护,终于换来了生命的曙光。患儿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当医护人员将健康的孩子交到家属手中时,患儿母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反复说着“谢谢”。

援疆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有胡向文、李平这样的江西援疆医护人员手把手的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在实战中快速成长。通过首例无创呼吸机技术的成功应用,当地医院打破了危重新生儿救治的技术瓶颈,医护人员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将转化为长期守护边疆新生儿的能力。

如今,这面锦旗被挂在新生儿科的走廊里,8个昼夜的救援故事也成了科室里的“精神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