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其宣传口号有: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理性区分,科学应对;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更是心理的晴朗……
“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京津冀临床心理服务联盟专家成员、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任张欣说,把心理疾病视为一种需要理解和治疗的健康问题,是正确应对它的第一步。
张欣表示,一般心理困扰不是疾病,是跟情境密切相关的、暂时性的心理反应,通常经过自我调整、亲朋好友的支持、社会资源的保障就可以有效缓解,也有一些个体可能需要短期的心理咨询。
“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管理电子屏幕时间、规律运动、主动进行情绪和压力管理等,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张欣建议,如果负面情绪持续两周以上,覆盖每天大部分时间,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要及时寻求精神科专业帮助。
对家长而言,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在于早发现、会应对。
“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被看见。”张欣认为,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之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高质量的陪伴与沟通这些日常铺垫工作比事后的干预更重要。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不一定直接说出来,更多会通过行为、生理和社交变化表现出来。因此,家长要注意察觉孩子不良情绪的蛛丝马迹。
“需要重视的情绪变化有持续低落、悲伤,易怒、烦躁,过度焦虑、担忧,情绪淡漠等。”张欣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多个症状超过两周,且明显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就需要高度重视。
不良情绪就如同洪水,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泄洪,如果发现问题严重时,可寻求专业帮助。
“有些家长认为带孩子看心理门诊是羞耻的,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张欣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抑郁倾向、焦虑情绪,带孩子看心理门诊是正常的。对于患上抑郁症的孩子,要及时干预,很多患上抑郁症的孩子经过系统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此外,有了心理问题也可咨询心理援助热线。我省心理援助热线“12356”开通以来,已服务近2万人次。(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