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李太全(左)与同事在生产一线交流。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
含杂质的生铁,如何变为一块坚韧的钢?10月13日,记者走进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转炉作业区,眼前一派繁忙景象——巨型转炉正进行吹炼作业,炉火火红、钢花飞溅,热浪扑面而来。
一墙之隔的转炉主控室里,三级技术专家李太全和技术员正在操作台前紧盯着新开发钢种生产中的各项数据。
“一炉就有260吨,我刚入行时,用的是只有6吨的小炉子。”李太全对记者说起钢铁行业这些年的变化。
1995年本科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后,李太全到河南安钢工作。6吨的炼钢炉,需依靠摇柄转动沉重的炉体,一个班12人日夜不歇,一炉一炉盯着炼。
9年时间,他从炉长成长为技术员,也目睹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巨变。大型装备改造浪潮汹涌,在炉火旁“淬炼”多年的李太全,内心燃起寻求技术突破的渴望。30岁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考研,重返校园。
为把知识重新捡起来,他把复习资料拆成一页一页揣在衣服兜里,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高数、英语,几乎是从头学起,很痛苦的。”李太全回忆,咬牙坚持学习了两年,他成功叩开北京科技大学的大门。
硕博连读期间,凭着深厚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系统的理论学习,李太全参与了管线钢研发项目。管线钢是用于制作输送石油、天然气等管道的特殊用途钢种,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为了尽快实现管线钢量产,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成立课题组,李太全在课题中扛起炼钢工艺设计的重担。
管线钢对强度和韧性的要求非常高,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实验室里50公斤的小炉子,不像炼钢厂里的炉子能在炼钢过程中随时调整,而是一次性把所有的材料全加进去。
如何造渣?如何控制反应次序?如何精准把握氧、碳、硫、磷等元素含量?那段时间,李太全常常彻夜不眠,反复推演实验试剂的用量与时机。最终一次炼出合格的钢水,推动课题组突破了管线钢生产核心技术。
博士毕业后,李太全带着技术成果进入邯钢。短短5个月内,他和团队优化完善了各个关键点的工艺和操作参数,将管线钢技术做成企业优势项目。
李太全对技术的追求,有股较真劲儿。他常说:“搞技术,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结合。技术创新,更是需要在现场中琢磨。”这在他开发汽车钢品种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汽车钢有近两百个钢种,不同的部位要求不同的性能,不同的性能对应不同的钢种,每一个钢种从设计到制作,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汽车外壳使用的深冲钢,要求非常软,表面光滑。在炼钢环节,会进行RH(钢包真空脱碳装置)真空脱碳,尽可能脱去碳元素等杂质。
实践中,一次偶然发现让李太全站到了技术革新的前沿。去年8月,在一次整理后台数据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与传统理论相悖的现象:脱碳所需的氧,有时远低于传统理论所要求的量。在同行看来,这或许是“异常”或“误差”,但李太全却抓住个例开始刨根问底。
“对于这些极其特殊的小概率事件、个例,我非常关注。”李太全说,实际操作中,没人敢用低于传统理论的氧来脱碳,为此他顶住压力,在转炉操控台日夜紧盯数据,小心翼翼验证着自己的发现。最终证实,RH真空脱碳过程无需过多的氧即可达到深度脱碳目的,炼出的钢水更加洁净。
这项技术,颠覆了碳氧反应中氧碳比不小于1.33传统炼钢理论认知,实现RH在0.8氧碳比下快速脱碳。该项技术在今年全国炼钢年会上发布,得到与会权威专家和教授的认可。如今,邯钢成为全球20个汽车品牌的供应商,汽车用钢产销量占河北省一半。
“所有的创新都是对前人的某种否定。”李太全认为,生产实践中那些“反常”和“特例”,背后往往隐藏着新的规律与突破。
扎根一线30年,他攻克17项“卡脖子”技术,首创4项颠覆性炼钢工艺,推动邯钢从“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
“未来的钢铁工业,必将被智能化与品质提升赋予新的内涵。”李太全说,他将扎根钢铁洪流中,继续用创新炉火淬炼钢铁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