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县的清晨,阳光掩过稻田间的青绿,一抹金黄将这座鲁西南的小城叫醒。这里是鲁、苏、皖的交界之地,空气中飘散着稻花香,混杂着龙虾加工厂里飘来的鲜香气息。
鱼台小龙虾与水稻、莲藕共生,“外封闭内循环、植物生态净化、尾水零排放”,少了污染,还使小龙虾腹部洁净呈白色,肉质更加鲜美。2011年,鱼台龙虾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每年的龙虾节,食客如织,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龙虾产业链正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的繁荣,必然伴随复杂的经济活动与法律需求。合同如何履行、货款如何保障、纠纷如何化解——这些看似抽象的法律问题,实则紧密关系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关乎区域营商环境的底色。
没有输家的调解
当小龙虾的鲜香飘荡在夏夜,八个集装箱的洋葱正漂洋过海,驶向马来西亚。济宁某农产品公司的负责人不会想到,这批货将成为一场跨境官司的导火索。
洋葱在抵达目的港验货时,海外客户发现部分黄皮洋葱中掺入了紫皮洋葱,且存在腐烂情况,遂拒绝提货。负责出口的滕州某农业发展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紧急飞赴当地处理,货物损毁严重。不久后,当收到国内供货方(济宁某农产品公司)因8.8万元尾款提起的诉讼时,李某的情绪瞬间爆发:“他还敢起诉我?我还没告他呢!”愤怒之下,李某很快提起反诉,索赔31万余元,并申请冻结对方账户。
两家小微企业同时陷入僵局。
摆在鱼台法院法官郭曼面前的,是一道跨境纠纷的典型难题:语言隔阂让海外检测报告需要昂贵翻译,证据灭失使问题洋葱无法重新鉴定,以及两家企业同样脆弱的生存状态。
“这不是零和博弈。”郭曼决定采用“边审边调”策略。
两次庭审后,郭曼敏锐地发现了关键:尽管滕州公司声称损失30余万元,但其出口利润较高,经测算实际损失与所欠货款基本持平。而济宁公司虽咬定“腐烂与我无关”,但面对发货疏漏的事实,底气明显不足。
调解的突破口,在于那份需要翻译的马来西亚检测报告。可能高达10万元的合规翻译费用,足以吞噬任何一方的胜诉利益。
历时两个多月,经过三轮“背对背”调解后,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两不找”协议:互不追索,各自撤诉,解除保全。纠纷了结,企业重新回归市场。
这场没有输家的结局,为鱼台县法院“鱼法赢商 为企护航”司法品牌写下了最为生动的注脚:司法的价值,不在于判决的输赢,而在于利益的平衡与纠纷的实质化解。
“快”与“暖”
一家硅酮胶企业被5家客户长期拖欠货款共58万余元,速裁团队快速保全并组织调解,最终5家企业当庭履行,从立案到收款仅用9天。
2025年,通过“立案-审理-执行”全流程提速,鱼台法院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32天,小额诉讼适用率达46%。这种对效率的追求,正是法院树牢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员”意识的体现。
但效率并非唯一维度。对于暂时陷入困境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司法的“温度”体现在灵活的保全和执行措施上。
在一起涉及工程款653万余元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原告提起诉讼并申请冻结被告公司账户。被告公司作为县重点企业,其银行账户被依法冻结,但其中包含一个农业发展银行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专用资金账户。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这是法律底线;企业正常经营不能因此停摆,这是现实考量。”
承办法官吴晓莉审查后发现,该专项资金账户独立运行,未与其他资金混同,依法不得冻结。
为实现“保权益”与“护经营”的平衡,法院迅速行动,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应当选择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小的财产进行保全”的原则,协调被告以其名下足值的土地、房产作为反担保财产。在完成对不动产的查封后,法院第一时间解除了对专项资金账户的冻结。
这一“置换保全”举措,既确保了原告的胜诉权益在未来能够实现,也保障了专项基金的合规使用和企业的正常融资与经营,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纠缠四年的工程纠纷
房园园法官面对的正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A是安防科技公司,B是建筑工程公司,两家因厂房建设引发了持续近四年的拉锯战。纠纷的根源,可追溯至A公司在案涉工程施工过程中先后委托设计的甲、乙两份图纸,由于甲图纸设计需求的建材型号比乙图纸标号更大,厂房最终依据乙图纸进行了施工。B公司主张其是按照标准更高的“甲图纸”完成了部分工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司法鉴定,主张较高的工程款,且已获一审判决支持。而A公司则主张,厂房最终其实是按标准较低的“乙图纸”进行施工的,并据此反诉B公司,要求其承担因未按“甲图纸”施工而产生的50万元修复费用。
这就形成了一个棘手的“案中案”:已胜诉的工程款案件因A公司上诉而悬而未决,新起诉的修复费用案又因鉴定依据不明陷入僵局。纠纷演变成“三起关联诉讼”的复杂格局。若直接判决,双方将各自承担高昂的重新鉴定费用,总额可能超过30万元,而已生效的判决也可能被推翻,陷入“案结事不了”的循环。
房园园想了办法。被财产保全冻结账户的B公司已“伤不起”,运用反担保规则,房园园在B公司提供现金担保后,第一时间解封了其流动资金账户,保住了企业的生命线。随后,她抓住“按实际施工的乙图纸进行核算”这一破局关键,引导双方回归理性:一方面建议A公司放弃不切实际的“甲图纸”标准,同时要求B公司正视自身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调解过程波折重重,B公司负责人远在海外,房园园不得不一次次算好时差,在深夜进行越洋电话沟通。历经多轮背对背调解,最终达成一致:双方均按照实际施工的“乙图纸”主张权利,且不再进行司法鉴定,协商确认工程款及修复费用数额,并同意在最终工程款中直接抵扣修复费用。
三个关联案件被一揽子解决。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这场四年纠纷在立案后40天内彻底化解。这种“一案解三纠纷”的效果,正是源于法官不愿止于“结案”、而追求“解结”的专业匠心。
其实回顾“跨境洋葱案”,郭曼法官对双方诉讼风险的精准预判和成本分析,彰显了同样的解纷智慧——引导当事人基于现实利益做出理性选择,从而实现诉讼效益最大化。这种在个案审理中展现的超越个案的整体视野,已成为鱼台法院优质司法服务的精髓所在。
司法服务的边界延伸
“鱼法赢商 为企护航”不仅作用于诉讼内,更将服务链条向前后端延伸,形成系统性的司法服务保障体系。
风险防范前置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一环。鱼台法官积极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倾听企业心声,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静默式法律服务。针对本县“七大产业链”,鱼台法院发布《涉民营企业审判白皮书》,通过数据分析预警常见风险,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规避经营中的法律陷阱。
信用修复机制则让企业有了重生的机会。对于主动履行义务的失信企业,法院及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解除惩戒措施,助其“重返赛场”。2025年以来,鱼台法院已办理涉企信用修复15件,帮助5家企业重返招投标市场。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法院通过“执行和解+信用修复”,使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部分还款后迅速恢复信用,重获客户信任,进而提高偿债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府院联动在复杂案件中展现出强大合力。时启波法官回忆为74名农民工集中兑付工资案时,提到面对被多轮冻结、资金缺口巨大的复垦款,法院联合财政、司法等部门成立专班,利用“民生债权优先”政策找到突破口,通过耐心细致的听证沟通,制定公平兑付方案,最终将54万余元“救命钱”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化解了潜在的社会风险。
通过编发《预防和减少涉企纠纷67条具体建议》《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涉民营企业审判白皮书》等系列文件,鱼台法院从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指引。
在司法品牌推介会上,鱼台法院院长周永恒表示,法院将继续以“鱼法赢商 为企护航”司法品牌为引领,输出更多可复制的“鱼台经验”,让企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营”在当下,“赢”得未来。
当判决书不再是纠纷的终点,当强制执行亦能“放水养鱼”,法治便从文本走入了现实。
从丰收的金色稻浪到繁忙的龙虾加工线,从跨境贸易的波澜到本土企业的纠纷,这家县法院的法官们,正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司法实践,化作营商环境的底色,成为企业敢于投资、安心经营的底气,最终汇成滋养一方水土的阳光雨露。
(鱼台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