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
一道8厘米的阴影,裹挟着疼痛与恐惧,“猛扑”向一个刚踏入大学校园的20岁女孩。肿瘤疯狂生长,挤压血管、侵蚀胸骨,皮肤被撑破流脓。
当女孩的希望一点点被吞噬,烟台毓璜顶医院一支以胸外科主任医师于晓锋、创伤骨科主任孙煜杰为首的医疗团队,毅然提起手术刀,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多学科接力,为她重塑了生命的“铠甲”。
侵袭:8厘米肿瘤与破碎的大学梦
20岁女孩小林(化名)的行囊里还装着对大学的憧憬,可胸前却多了一个日益狰狞的“敌人”。从隐隐作痛到触手可及的隆起,不过短短数周。
CT影像提示:“前纵隔巨大恶性占位”——肿瘤不仅巨大,更像藤蔓般缠绕并侵犯着胸骨、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最重要的静脉血管被挤压到“几乎完全封闭”,颈内静脉血栓已然形成,仿佛扼住了生命的回流通道。
病情进展快得骇人。住院后,小林的肿瘤仍在疯狂生长,胸前皮肤被撑得红肿、破溃、流脓,持续剧痛折磨着女孩的意志。往日笑声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家庭在绝望中的奔波。直到他们找到于晓锋——一个擅长在手术“禁区”里创造奇迹的人。
在初步评估病情后,于晓锋感觉到这个病例并不简单,术前详细检查也证实了他的想法。“胸部磁共振提示,肿瘤直径约8cm,并侵犯前胸壁及胸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几乎被肿瘤挤压到完全封闭,因静脉管壁受压导致回流严重受阻,右侧颈内静脉已有血栓形成,同时多支血管承受肿瘤巨大的拉扯张力,随时都有破裂出血的风险。”于晓锋说,“患者还很年轻,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需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术后需要放置人工3D打印钛合金胸骨假体。”
于晓锋(左二)团队正在讨论患者病情
但谁也没想到,小林住院以后病情进展异常迅速——前胸壁隆起范围日益增大,张力越来越高,表面皮肤红肿破溃并出现流脓,处于肿瘤坏死的急性感染期,小林也因为持续加剧的疼痛而情绪极度低落。“尽快安排手术。”于晓锋在同孙煜杰商讨完毕后,决定一期行纵隔肿瘤切除,二期放置假体。
突围:在心脏与大血管的“雷区”动刀
“手术难度极高,病情罕见且进展迅速。”于晓锋很清楚,这无异于闯入一个布满致命结构的“雷区”。
血管严重受压移位,组织水肿粘连,在急性感染期手术,分离每一刀都险象环生。大血管承受着肿瘤的巨大拉扯,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风险。不仅要把肿瘤彻底切除,还要为一位20岁女孩的未来考量——必须保留双侧锁骨头,为后续关节功能重建留下一线生机。
这不是于晓锋第一次敢于迎接“极限挑战”。就在前不久,于晓锋还在心外科的协助下,为一位右肺动脉干内膜肉瘤的患者,完成了全球首例横断胸主动脉后肺动脉干肿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所以,于晓锋的这份“勇敢”,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基于精湛技术和对患者生命的敬畏,敢于突破常规边界,为年轻患者争取常规思路下难以获得的生机。以创新为刃,勇于突破,他曾带领团队完成乳晕旁切口下高难度肺袖式切除、肋骨肿瘤切除等,这些创新术式均为全球首例。
于晓锋(左一)团队正在查房
此次战役,他依然毫不畏惧,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历经一场精细如绣花的高风险手术。
虽然手术区域紧邻心脏、大血管、神经,尤其是在血管被严重压迫移位、组织水肿粘连的感染环境下进行分离和切除难度极大,但是在于晓锋扎实的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手术技巧下,团队顺利为患者完成纵隔肿瘤切除、胸骨柄及部分第一第二肋骨切除,同时保留双侧锁骨头,为后续的胸锁关节重建、保留关节功能做准备。手术成功将肿瘤、受侵蚀的胸骨柄及部分肋骨完整切除。接力第一棒,成功!
烟台毓璜顶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于晓锋
重塑:3D打印钛合金“铠甲”的守护
移除肿瘤只是上半场。失去胸骨庇护的心脏和大血管,只剩一层皮肤覆盖,脆弱不堪。如何为小林重建一副既坚固又能活动的“新胸骨”,是决定她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
重任交给了孙煜杰。从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到肩胛骨合并肱骨近端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术,还有肿瘤髋、膝关节肿瘤切除假体重建术,一些被称为骨科手术“天花板”级别的手术在他的刀下纷纷被攻克,他也率领团队创造了多个烟台市骨肿瘤手术的“第一次”。
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们刚成功完成了一例3D打印个性化胸骨置换手术,整个过程驾轻就熟。
基于小林的影像数据,一个量身定制的钛合金胸骨假体被快速设计制造出来。手术台上,孙煜杰主任团队精准操作,随着开胸、显露胸骨断端、开孔、打磨、扩髓、植入3D打印胸骨柄、人工韧带重建胸锁关节等手术关键步骤的完成,仅耗时3小时手术即顺利完成,小林术后第二天即自主活动、功能锻炼,此后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并顺利出院。这副冰冷的钛合金“铠甲”,被赋予了有温度的使命,牢牢守护起她重新启航的人生。
生命至重,仁心精术。这场惊心动魄的多学科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烟台毓璜顶医院顶尖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其以患者为中心、勇于突破学科壁垒的协作精神。从绝望到新生,一位年轻女孩的人生篇章,终于被成功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