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作为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与迭代的核心主体,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关键桥梁,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数字人才培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人才大军
■立足河北实际,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着力提升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增强数字人才有效供给,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当前,河北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加速突破趋势,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去年大数据产业收入达305.6亿元。数字人才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正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资源。河北省要保持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良好态势,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构建区域竞争比较优势,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更好支撑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从传统的资本、资源要素转向以人才为载体的创新能力。数字人才作为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与迭代的核心主体,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的关键桥梁,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数字人才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数字人才是数字技术创新链的核心主体。数字人才创新活动贯穿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在基础研究环节,高端数字人才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比如,人工智能算法科学家、工业软件架构师等人才的研发成果,能够填补关键技术空白,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底层支撑。在应用创新环节,专业数字人才将通用技术与行业需求进行深度适配,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在迭代优化环节,复合型数字人才通过跟踪技术应用反馈,持续升级技术方案,确保产业能够始终跟上数字技术发展步伐。这种全链条的技术创新,为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数字人才是激活各类要素价值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数字人才具备数据采集、建模等专业能力,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碎片化信息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数据资产,使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数字人才通过算法优化、智能调度等技术手段,实现要素配置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比如,在制造业领域,数据分析师可通过优化生产参数模型降低能耗,工业互联网工程师能通过设备联网实现资源协同调度,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效益。
数字人才是打通数实融合“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涉及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数字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并非简单的人才数量叠加,而是通过其承载的技术能力、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全维度重构。数字人才能够有效破解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堵点,通过开发定制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价值挖掘等实践,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数字技术—产业应用—价值创造”的闭环。
把数字人才培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数字人才队伍。无论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数字人才培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人才大军。
从河北发展实际看,数字人才培育是破解产业转型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河北的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从钢铁企业的智能炼钢车间、装备制造企业的柔性生产线,到化工企业的数字孪生工厂,转型成效较为明显。但在转型过程中,数字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需要大量能够操作智能设备、搭建数字平台、分析生产数据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设备的更新,更是生产模式、管理理念的变革,需要既懂产业工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只有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力度,加快补齐数字人才紧缺短板,才能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产业实现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
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维度看,数字人才培育是抢占产业新赛道、打造发展新引擎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河北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实际看,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撑,数字人才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比如,在人工智能产业,若想在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智能决策等领域实现突破,就需要大量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高端数字人才。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需要大批能够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工业App、提供运维服务的专业数字人才。目前,河北省新兴产业领域的数字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只有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步伐,积极建立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体系,才能为抢占产业新赛道、培育产业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多元协同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既是响应国家号召、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局的重要责任,也是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河北实际,从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出发,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着力提升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增强数字人才有效供给,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区域联动的数字人才培育格局。依据河北产业分布与区域发展特点,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区域协同”的数字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才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匹配。强化雄安新区数字人才核心引擎作用,依托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与研究院,重点集聚培育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领域的高端数字人才,打造京津冀数字人才枢纽。在唐山、保定、沧州等产业密集区,建设区域性数字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人才与产业的联动发展。建立数字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对到县域产业集群服务的数字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引导人才向产业一线流动,推动数字技术向县域拓展应用。
强化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河北高校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数字技术前沿课程比重,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数字领域有优势的高校要积极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依托项目培育数字领域青年人才。职业院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数字技能实训中心,培育更多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
完善数字人才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行业协会及国家数字培训资源等,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构建多元化的数字人才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方式,帮助工人掌握数字化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分析、智能系统维护等技能,推动传统工人向数字技工转型。引导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训,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研讨会和技术讲座,为数字人才提供持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加强数字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河北省数字人才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数字人才交流互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邀请国内外数字领域专家学者来冀讲学、开展合作研究。支持河北省数字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行业论坛等活动,及时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京津冀数字人才协同发展,建立区域数字人才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搭建各类数字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技术合作,提升河北省数字人才整体创新能力。
(王建强 作者系河北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