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综合训练馆内,38名来自老挝、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学员,正在潜心学习吴桥杂技的各种绝技。
“两臂展开,腿部绷直,脚腕平稳转动……”该校老师牟荣霞的指导声在训练馆内回荡,她正手把手教导老挝学员《转毯》的动作技巧。一旁的红姆巴斯流畅地进行翻译,并不时以精准的动作为学员示范细节。
这是红姆巴斯第六次来到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她的身份,已从当初怀揣梦想的学员变为带队老师和翻译。她不仅学会了汉语,还成为课堂上沟通杂技教学的“超级助理”。
34岁的红姆巴斯,从9岁进入老挝国家杂技团,到2008年初见中国杂技时心生向往,再到2016年首次踏上吴桥这片杂技热土,她的成长轨迹既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文化交融的见证。
“吴桥是我的第二故乡,杂技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红姆巴斯说,“如今老挝的杂技表演中,处处可见吴桥杂技的影子。我们不仅将《绳技》《滚环》《晃圈》等纯熟技艺带回老挝,还将老挝传统舞蹈与吴桥杂技相融合,创新编排的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红姆巴斯对杂技技艺的追求始终如一。常常是白天上了一天课,晚上继续陪着学员加练,抠细节、稳动作。“来这里学习的机会太珍贵了,我们要把最精华的技艺带回去。”红姆巴斯说。
在综合训练馆一角,来自肯尼亚的马蒂亚斯·卡维塔正和学生一起苦练《滚环》,他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动作要领。
“我从8岁就开始练杂技了,杂技就是我的生命。”54岁的马蒂亚斯·卡维塔说,“我在广州学习过,回国后成了杂技演员,后来又创办了杂技学校。去年在吴桥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所以今年又带着学生来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既要精进技艺,更要学习教学方法。”
马蒂亚斯·卡维塔表示,这次他们专程来深入学习《滚环》《晃梯》《立方体》等节目,希望把更多地道又新颖的杂技技艺带回自己的国家。
不远处,来自坦桑尼亚的约翰·费利克斯正专注地练习《水流星》。28岁的约翰·费利克斯是第一次来吴桥。这位年轻的杂技演员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希望多学一些绝活儿,回去后既能丰富自己的表演,也能教给更多的学生。”
得知本届杂技节有坦桑尼亚的节目参赛,约翰·费利克斯倍感自豪:“真为他们骄傲!我也要更加努力,希望有一天也能登上这个舞台。”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介绍,学校自2002年起开始培训外籍杂技学员,23年来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千余名学员。许多留学生的命运因杂技而改变——他们回国后,有的成为杂技演员,有的成为杂技老师,还有的开办了杂技学校。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杂技人才,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王洋说,从吴桥学艺,到“花开”海外,再到重返中国续写情谊,这种跨越国界的传承与交流,见证着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杂技文化交融中不断升华。(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戴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