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有国才有家,在这里感悟如此真切”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07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

“有国才有家,在这里感悟如此真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这个假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如潮的参观者,人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聆听历史回响,感受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主题活动激荡家国情怀

10月1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正式举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众人凝视中冉冉升起。随后,观众和紫金草志愿者共同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深沉浑厚的钟声,对祖国的祝福、对和平的祈愿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到和平大钟敲响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自豪。”来自安徽阜阳的何先艳女士带着两个儿子专程前来,她说,“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这份感动,长大后做爱国、有担当的人。”

该馆假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祭忆之声”诵读活动现场,紫金草志愿者和观众共同诵读《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节选,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将历史的细节真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年轻人,我们要把这份记忆传承下去。”来自河南的大学生李新杰语气坚定。

在“传承人说”活动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之子、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葛凤瑾向观众讲述家族的苦难与坚守。来自武汉的10岁女孩王晨曦听得格外认真,“幸存者爷爷奶奶太苦了,我会好好听这些历史故事,也讲给身边的同学听,不能忘记过去。”

“和平之声”艺术展演则为这份凝重增添了抚慰的力量。10月3日,文艺志愿者杨梦旭在史料陈列厅观众休息区弹奏《啊!中国的土地》,她说:“在国庆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日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是用最真挚、最敬畏的情绪去演奏的……希望这种情感也能触及观众的内心,唤起大家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和平与生命的珍视。”

举家同行共赴历史之约

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纷纷表示,到南京旅游,必须要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0月5日,该馆一号门雕塑广场前,不少孩子佩戴着红领巾,手中举着小型国旗。来自安徽黄山的颜予小朋友特地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前来,她的哥哥在南京某部队服役,这个假期,妈妈和哥哥带她来此参观学习。颜予的妈妈说:“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通过参观,让孩子了解中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文物展柜前,来自河北的田先生俯下身,耐心地为儿子讲解。“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田先生表示,他希望孩子不仅看到新中国的强大,也要了解曾经的艰难,“让孩子知道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常怀感恩先辈之心,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向上。”

历史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与倾听中传递。来自河南的张女士一家在参观完“三个必胜”展厅后,深感胜利的来之不易。“前段时间刚看完《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所以想着假期一定要带孩子来这里参观,了解历史。”

头发花白的刘爷爷在女儿的陪伴下,专程从河南赶来。他们在南京保卫战部分殉国将士名录墙前献上鲜花,默默追忆和祭奠。“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有国才有家’这句话体会特别深。”刘爷爷感慨道。

贴心服务彰显城市温度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各个角落,总能见到一抹抹亮丽的“志愿紫”。335名志愿者全情投入,承担着文明引导、公益演出、点位讲解、宣传报道等多项工作。

李雨宸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也是该馆的新晋志愿者。服务前,他特意深入了解岗位内容和背后的意义。“作为在宁高校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观众服务。”他自豪地说。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大四的陆美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在该馆预检口,她从容不迫、彬彬有礼地回应着观众的各种问题。“在这里志愿服务遇到的观众需求较为集中,虽然需要做许多重复性的回答,但我还是会更投入,因为国庆假期在这里,我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也让这次志愿服务更有纪念意义。”她说。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彭可欣这个假期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来馆内服务。她先后在“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入口处等地进行文明引导。“国庆假期能在这里做志愿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

贴心的服务赢得了观众连连点赞。来自山东的刘丽说:“场馆很大,多亏有志愿者指路,遇到问题也有人耐心解答。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温度,以后还会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