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红旗漫卷天山,中秋的明月照亮晋疆,有一群医务工作者正以坚守代替归乡。近年来,我省全面开展组团医疗援疆,协调派出省内优秀医务人才,在技术支援、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路上步履不停,携手在天山大地上谱写出的一曲曲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温暖篇章。
病理强科映天山
“和主任,按您的病理报告制定方案,患者术后情况良好。”昌吉州中医医院副院长魏学民激动地打来电话,让和娟眼眶湿润了。这是她援疆路上最珍视的成就感,也是病理技术精准赋能临床的生动体现。
和娟是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2023年5月她远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当时该院的病理科空间狭小,设备陈旧,仅3名工作人员维持日常运转。而医院交给她的任务却是要在年内推动病理科从检验科独立,并能够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一切从零起步。和娟没时间考虑困难,迅速沉下身,白天深入科室调研、与同事摸清底数,走访临床科室收集需求;晚上对着电脑反复打磨科室发展方案。经过一年半的攻坚,病理科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科室独立发展,面积扩至480平方米,增设多个相关实验室;新增10余项质控指标,带领科室通过“三甲”评审,宫颈癌筛查阳性率提升122%,常规病理报告及时率达98%;团队完成的多个项目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科室科研水平大幅提升……昌吉州中医医院病理科摆脱了“小散弱”的困境,在全疆乃至全国病理同行中崭露头角。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几乎是每位援疆专家的心愿。和娟深知,人才是科室长远发展的核心。她主动搭建起昌吉州中医医院与山西白求恩医院的交流桥梁,选送优秀人员赴山西进修。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坚持每日带教解读疑难切片、每周组织学习汇报等,鼓励大家主动钻研、大胆实践,更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细心规划。2024年10月,徒弟慈慧被送到山西白求恩医院进修3个月,学成归来后用新方法制作的术中冰冻切片,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当所有人以为她会载誉归乡时,和娟却坚定选择留下:“家乡亲人在盼,但这里的工作还没做到最好。援疆就要留下技术和人才,得干出个样儿来。”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她对边疆医疗事业的执着。
花帽载情暖天山
“肚子不胀了,心里也舒服多了。”55岁的维吾尔族大叔买买提・吐尔逊捧着一顶绣满彩线的小花帽,高兴地戴在医生王志峰头上,阳光落在帽檐流苏上,格外温暖。这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王志峰两度援疆、书写晋疆情谊的生动写照。
2021年,王志峰第一次以援疆医疗专家身份,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出发前,他也曾有过顾虑:“万里之外的边陲,生活会不会不方便?”可当他来到这里时,少数民族同胞递来的热奶茶、集市上满是善意的问候、多元文化交融的鲜活气息,让他迅速喜欢上这里。“能参与对口援疆工作,既是机遇,更是必须扛起来的责任。”他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同时坚定了为边疆群众守护健康的决心。
2024年,带着对天山脚下那片热土的牵挂,王志峰再次申请援疆。此次回到第六师医院,他身兼科室副主任、医院名誉副院长等多项工作,既要坐诊看病,还要协助管理。如何快速融入、用专业帮到百姓,是他面临的首要挑战,而买买提・吐尔逊的病情,让他找到了“破题”方向。
这位维吾尔族馕店老板,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并且总是反复,一次家庭争吵后,他腹胀腹痛加重,一度无法干活。“除了胃的问题,你的‘心结’也得解开。”王志峰详细问诊后,不仅开出中西医结合药方,还拉着大叔聊家常、疏导情绪。几天后,买买提复诊时,亲手将一顶特意挑选的小花帽给王志峰戴上。“援疆不只是治病,更是用真心换真心。”那一刻,王志峰读懂了援疆的深层意义。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王志峰的答案,藏在16项落地的新技术里,藏在该院“肛肠科”“中医分院”的陆续挂牌中,更藏在他牵头成立的援疆名医工作室。此外,他还推动山西省人民医院与第六师医院联合申报课题,争取援助资金,最终搭建起两地科研合作的平台。
再次援疆,王志峰的三个心愿愈发清晰:留事业,让当地团队能独立开展工作;留形象,做积极向上的医护榜样;留感情,把汗水洒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
杏林芬芳满天山
“索医生,您还回来吗?我的药快吃完了……”2024年11月,第一次援疆期满之际,一名肿瘤患者拉着索炜的手反复追问。看出患者眼中的期盼,这位来自山西省中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决定再次援疆,重返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初到昌吉州中医医院时,索炜发现这里治疗重症的肿瘤科只有15张床位,而且没有独立的护理空间,患者住院要等好久,而且他们对于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也不太清楚。要想改变群众的固有观念,还得靠疗效说话。
每次出诊查房,索炜蹲在病床边,尽量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医逻辑,提高大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为提升疗效,他主动协调内科、外科、影像科,推动建立肿瘤多学科协作机制,让单打独斗变为集体会诊。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放在研发方剂上。白天出诊,夜晚研读典籍琢磨药方,针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发热等症状,先后研制出“升白细胞方”“退热方”等特色方剂。一名前列腺癌患者发热便秘多日,服用他调整的退热方3剂后,很快便退烧通便;还有一名长期反酸烧心的患者,索炜通过5剂中药便解决了多年顽疾。大家口口相传,许多内科杂病患者也慕名而来,肿瘤门诊的出诊从每周1次增至3次。2024年8月,肿瘤科独立病区正式启用,床位数增加40张。
“援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留下扎根的技术和能扛事的队伍。”这是索炜的信念。查房时,他逐床讲解病例,每周还要固定拿出一下午,带领团队学经典、研指南,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一支“带不走的中医肿瘤团队”正在成型。此外,山西省中医院与昌吉州中医医院陆续展开多项合作,成立2个名医工作室,昌吉患者通过远程会诊就能获得山西专家建议,当地医生也能定期赴晋进修。
如今,索炜的第二次援疆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