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桂花香里,金属铿锵。为天安门城楼制作新国徽的安徽兴皖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门头上,一幅巨型国徽高高矗立,工人们在这枚国徽的“注视”下,赶制着新的紫铜国徽。国庆节前夕,公司订单一波接一波,大多是悬挂式巨幅国徽。国庆假期期间,国徽生产仍然忙碌着。
一道轮廓、一株麦稻穗、一颗五角星……每一处细节都由专组负责,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双巧手,一颗匠心,演绎了天安门城楼国徽背后的传承与信仰。
安徽兴皖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门头上,国徽高高矗立。
耀眼的荣光——天安门城楼国徽岳西造
兴皖公司生产徽章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今年他们完成了制作天安门城楼第五枚国徽的任务——2025年新版《国徽》国家标准下的第一枚国徽。“国徽岳西造”霎时让全国人民看见!
2025年6月23日深夜,北京天安门城楼下,兴皖公司制作的国徽抵达,连夜安装到城楼上。
悬挂在祖国心脏的这枚国徽承载的不仅是标准工艺,更是老区匠人与国家荣光的双向奔赴。从1950年第一枚木质国徽,到2025年纯手工作品——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铮铮誓言。
每每说到此,公司技工余林峰掩饰不住激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每一步都是师傅教我们亲手打磨制作的。”
2.673米高的国徽
天安门城楼上这枚2.673米高的国徽,两个月的工期,余林峰在师傅汪海丰指导下和工友们提前半个月交付。
汪海丰告诉记者,悬挂用国徽,尺寸都比较大,超过2米,无法用机器模具生产,只能手工锤打锻造,天安门城楼的国徽是他们用紫铜一块块打磨、拼接、焊接出来的。
毫厘之间见匠心——好手艺造出好国徽
汪海丰1996年进厂,已经从事国徽制作30年了。今年,汪海丰、余林峰师徒主要负责锤锻国徽上的麦穗和焊接工艺。
经过一上午的捶打,余林峰做好了标号93号的一对麦穗,反复测量,直至麦穗完全对称。看到如此标准,汪海丰露出笑脸对余林峰说:“麦穗就是两边的弧度最难把握,我们还要耐心,48对麦穗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做好。”
“哎呀,刚开始捶打的时候,我不知道做废了多少,一直觉得师傅太苛刻,其实不然,我们手上的一点误差,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在塑造国家的形象。”余林峰无不感慨地说。
汪海丰、余林峰师徒捶打紫铜麦穗
国徽上的麦稻穗、齿轮、垂带一共是422块,呈对称状,麦稻穗和垂带需要用手工敲打出对称的一对,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其难度可想而知。
汪海丰说:“机器做的活确实很整齐,但缺少‘魂’,像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必须用手工的感觉去找那个‘精气神’”。
也就是像这样一双双看似普通的手,在毫厘之间较劲,在岁月之中沉淀,将冰冷的标准参数,变成了有生命、有灵魂的国家象征。
薪火相传铸国魂——匠心传承铸“徽”煌
兴皖公司1996年成为党徽定点生产企业,1997年4月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国徽生产企业。近30年来汪海丰和工友们制作了十多万枚徽章。
像汪海丰一样,公司里老带新、新助老,成立了多个不同岗位上的师徒专组。
汪海丰说:“搞手工锻造,要能吃苦,还要有耐心,我和小余是师徒,但也互为师傅。”
新国标的《国徽》参数一出来,这对于学习视觉传达专业的余林峰来说,可以轻松通过电脑制图,把冲压紫铜的角度计算得分毫不差。这样师徒之间相互成就,一个学习捶打技艺,一个学习制版检测。从2厘米的佩戴徽章到6米多的悬挂式国徽都可以出自他们之手。
手艺需要传承,精神更需要接力。国徽的制作,从制版、模具、到铜皮的折叠处理、焊接、贴金、油漆,每一道工序都强调“时间”和“耐心”。老师傅和徒弟并肩工作,一双双手共同完成一个步骤。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通讯员 王淼 汪宏方 唐岳红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