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新闻网11月18日讯(记者 杨玉娟)让孩子入名校是很多家长的梦想,福州一名普通中学司机与一名无业的“中介”利用这一心理,联手编织“有特殊关系、能搞定入学名额”的谎言,福州不少家长纷纷入局被骗。

承办检察官方念念办案中。台江区检察院供图
然而案件的开始,仅有1名家长报警,随着深入调查,更多受害家长浮出水面,受害人从1人变成13人,涉案金额也升至132万元。近日,承办检察官方念念讲述了这起诈骗案。
司机扮“门路”,中介作“掮客”
为了让孩子读上一个好学校,家长四处奔走,甚至不惜重金“找门路”。这份爱的焦虑却成了犯罪分子眼中的“商机”,他们精心编织“入学请托”骗局。
周某是福州某中学的一名公务用车司机,仗着自己这层关系,他放大、谎称自己有特殊的背景人脉,能够办理福州市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入学事宜,让杨某标帮他介绍有需求的家长。
利欲熏心下,没有固定职业的杨某标,在明知周某只是一名司机的情况下,为了赚取中介费,决定利用这条“财路”,两人一拍即合。
他向外界隐瞒周某的真实身份。“放心,我认识教育部门的领导,花钱就能帮你孩子搞定上学名额。”他拍着胸脯向家长们保证,以此招揽客户。
2023年4月至9月期间,在轻信杨某标开出的空头支票后,13名家长纷纷入局,为了“打点关系”,他们支付了高昂的“关系费”。
杨某标共收取学生家长及其他中间人转来的所谓“关系费”“手续费”共计132万元。其中,他将51万元作为“定金”支付给周某,其余81万元则被用于支付个人工程款项及个人消费挥霍。
2023年9月,直到开学季来临,孩子们的入学还没有着落,家长们日思夜想的“名校梦”彻底幻灭,这才惊觉自己被骗了。
从1人到13人,26.5万元到132万元
匪夷所思的是,仅有一名家长选择报警。在公安机关提交到检察机关的卷宗里,只有孤零零的一份报案记录,仅涉及一名被害人,涉案金额为26.5万元,系统内也未查询到其他关联报案。
台江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方念念隐约感觉不对劲。在审查过程中,检察官敏锐发现周某与杨某标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中,涉及多名潜在被害人。
“一定还有更多的受害人没有报警。”检察机关随即向公安机关制发《补充侦查提纲》,要求调取全部关联银行账户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流水记录。
通过对海量流水进行穿透式审查,办案人员逐条梳理可疑转账记录,最终成功找到另外12名被害人,累计追加认定涉案资金100余万元。
“很多家长因‘请托入学’本身不光彩,或认为追回无望,选择了沉默。”检察官强调,这种心理恰恰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至此,案件被害人从1名增至13名,涉案金额从26.5万元扩大到132万元。
“严惩犯罪不是终点,还要尽最大努力为被害人挽回损失。”东窗事发后,杨某标在压力下退还了部分家长60万元,但对其余款项则以“钱已交给上家未能退回”等借口推诿,拒绝退还。而周某则分文未退。
杨某标及其家属在庭审前进一步筹措资金,累计退出违法所得72万元。
2025年,台江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周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三万元;被告人杨某标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被告人均未上诉,目前判决已生效。
警惕“花钱入学”诈骗常见手段
据承办检察官方念念介绍,近年来,“入学请托”型诈骗案件,特别是涉及入学领域的诈骗行为呈多发趋势。今年,台江区检察院开展了一场请托型诈骗专项治理行动,通过侦协办联合公安机关挖掘案件线索,致使2025年请托诈骗成案量高达五年来的半数以上,目的就是要向这种利用“教育焦虑”牟利的黑手“亮剑”。
检察官提醒,“花钱入学”诈骗手段具有普遍性,家长需重点警惕三类常见形式。
“特殊渠道”型。谎称认识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声称拥有“内部名额”“补录机会”,以“疏通关系”为由索要钱财,实则将钱款用于个人开销。
“熟人介绍”型。借助家长对“熟人”的信任,通过朋友、亲戚等中间人居间介绍,编造“过往成功帮人入学”的虚假案例,降低家长警惕性,进而骗取“办事费”“好处费”。
“拖延搪塞”型。收取钱款后以“手续正在办理”“等待审批结果”等理由不断拖延,直至开学季家长发现孩子无法入学、要求退款时,才进行部分退款或直接失联逃避责任。
若不慎遭遇此类骗局,家长须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切勿因怕麻烦或抱有“私了”幻想而拖延,避免错过维权最佳时机。
此外,家长请务必通过官方公布的正规渠道办理入学事宜,遇到疑问可向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咨询,切勿相信任何“有关系”的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