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面塑尚大叔”在合肥火了 当事人:走红后一晚上能卖出200个,供不应求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1-06

大皖新闻讯 随着安徽芜湖捏面王师傅走红网络,有市民发现在合肥市寿春路和宿州路交口的天桥上,也有一位面塑手艺人,叫尚书才。近几日,“面塑尚大叔”也火了,他的面塑作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11月5日,大皖新闻记者在合肥市中心的一间旅社里见到了正在“加班”捏面人的尚书才。

尚书才正在捏面人。

面塑已供不应求

“上周末,有个女孩来到天桥找我给捏了一个‘熊猫一二’。她拍了一个视频发网上,从那之后,订单就越来越多了。” 11月5日,尚书才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合肥市寿春路和宿州路交口的天桥上以及逍遥津公园附近售卖面塑,出摊的时间一般是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边售卖做好的产品边接受现场定制。

尚书才说,“做好的面塑20元一个,定制的话根据难易程度,价格在30元至50元不等。”以前,他们两天半能卖出面塑300个,一个月的收入在一万多元。走红之后,现在一晚上就能卖出200个,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每年3到6月份和9到11月份,俺们都会到合肥找一家旅社租一间房,一住住上半年;等到合肥气温升高的时候,俺们就回黑龙江;等合肥变得很冷的时候,俺们就去厦门。”尚书才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和老伴儿刘春霞都是黑龙江省鸡西市人,自从他学习了面塑这门手艺后,俩人就开始了候鸟式的“旅居”生活,每年春暖花开和秋高气爽时在合肥度过。

捏出的Hello Kitty约10万个

“昨天从上海来了一位顾客,找过来说要做一个面塑,他说要把面塑送给一个从外国前往上海开演唱会的明星。”尚书才说,顾客发的图片有些复杂,捏起来比较费功夫。他需要花费一个小时才能捏出,那位顾客就在合肥的一家宾馆内等候。刘春霞在一旁说,“是个logo,太复杂了,这要不是从上海特意赶过来的,都不给他捏。”

记者现场搜索发现,刘春霞口中的logo实际上是《动物森友会》中的NPC“狐利”,它结合了潮玩的时尚设计,将游戏角色进行了潮流化改造,契合年轻群体对游戏IP与潮流文化结合的喜好。

尚书才介绍,他做面塑用到的材料主要包括糯米粉、少量面粉、防腐剂和盐等,这些原材料需按照特定比例调制,比例不对的话,做出来的面塑会开裂。此外,他的工具还包括刷子和9种基础颜料,制作面塑时,只需刷水即可实现粘连,晾干后的面塑几十年内都不会坏。

尚书才做的面塑。

“Hello Kitty我闭着眼睛都能捏出来。”尚书才说,他捏过最多的面塑形象就是Hello Kitty,算下来约有10万个。而让他觉得最难捏也是他最喜欢的面塑形象,当属国产动画电影当中的哪吒。

师从省级非遗面塑传承人

资料显示,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为主料,调色后,通过捏、搓、压等手法塑造人物、动物等形象,属于我国的传统手工技艺。汉代已有相关文字记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面塑遗物表明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街头面塑盛行,明清时期形成黄河流域古朴豪放、长江流域细腻精巧的地域流派。

尚书才与面塑这门传统手艺的缘分始于16年前,彼时的尚书才是一家国有建筑公司的正式员工,40多岁的时候被单位停薪留职,之后开了10年饭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吉林长春的街头看到一位残疾人在捏面人,这勾起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对面塑的喜爱,于是他交了5000块钱跟着学了几天,拥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尚书才觉得这位“师傅”捏得并不是很好。尚书才说,之后他又找到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白春雨学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跟他(白春雨)学了一个多月,后面就自己练了。”尚书才说,学习面塑这门手艺不仅要打心底喜欢,还需要有悟性。于他而言,年轻时跟随师傅学习过4年素描的经历,让他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审美水平。

号改成了“合肥面塑尚大叔”

在与尚书才夫妇相处的近两个小时里,记者注意到,他们租住的一间旅社内除了拼靠在一起的两张床外,其余的空间几乎都留给了面塑。尚书才不停地捏,刘春霞不停地装,不时有电话打进来,表示要定制某一款面塑。

尚书才坦言,现在他的订单突然大增,几个晚辈都建议他抓住这波流量扩大生产规模,“儿子在北京定居也不用我们操心。做这个(面塑)主要就是因为喜欢,钱够花就行。原本想着再干两年就不干了。”

11月5日,在一位热心人士的建议下,刘春霞将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改成了“合肥面塑尚大叔”。夜幕降临,尚书才夫妇带着面塑准时出现在了天桥上。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见习记者 周镕健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