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东湖评论:别让“伪加班”带偏实干节奏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0-25

近日,有网友反映的职场困境引发共鸣:自己工作时专注高效,为尽早回家照看孩子、分担老人压力,始终以“今日事今日毕”为目标,遇到工作加塞也从不推辞,却因按时下班,被领导在会上点名批评“不愿主动加班”。反观身边部分同事,上班磨洋工、摸鱼混时间,却专等下班“表演努力”——在工作群发通知、打电话安排非紧急事务,奉行“领导不走我不走”,加班必开着门“刷存在感”,这类“伪加班”者反而常获表扬。网友的困惑直击痛点:难道“加班时长”比“工作实效”更重要?

这位网友的工作状态,本应是现代职场的高效范本——任务繁重时,她能做到“不喝水不上厕所,钉在座位上高效推进”;遇到临时性加塞任务,她愿意牺牲午休时间赶进度;真有突发工作需要加班,她也能提速响应、保质完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有人劝她“糊弄一下”,她仍坚持一贯的高标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实干,既守住了工作质量,也兼顾了家庭责任,恰恰是职场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理想状态。

令人费解的是,部分领导的评价标准却偏离了“实效本质”。总结评比时,不看员工完成了多少核心任务、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只盯着“谁加的班多”;不辨“真勤奋”与“假努力”,把“摸鱼式加班”当“敬业”,将“高效准时”曲解为“缺乏奉献”。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导向,不仅会让实干者寒心,更会助长“形式主义加班”的歪风——当“开着门加班”比“关起门干事”更受认可,当“群里作秀”比“解决问题”更获青睐,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放在“装努力”上,而非“干实事”上,最终消解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与实干氛围。

职场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熬时长”,而是“出成果”。企业需要的,是“能在8小时内高效解决问题”的员工,而非“靠加班刷存在感”的演员;领导的评价标尺,理应向“实干者”倾斜,而非为“伪加班”站台。唯有打破“以加班论英雄”的误区,让“实效”成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才能让实干的人不被辜负,让奋斗回归该有的意义。毕竟,真正健康的职场文化,从不需要靠“表演”来维系——高效工作,按时下班,天经地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金聪(随州市“随愿而行”团队,随州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