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启动
今年市民将首次有机会登船观测江豚
南报网讯(记者王怀艳)10月23日,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启动了2025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相比过往六届,今年活动中南京普通市民将首次有机会登船,与专业人员一起,沉浸式体验保护区水域巡护、影像记录与科学数据采集等工作,近距离观测到“长江的微笑”。
长江江豚成年体一般长1.5米、体重50千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极度濒危,总种群数仅千余头。2014年,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是全国唯一位于主城区附近且能够为人民群众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
当天,记者自南京长江下关码头登船,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等专家一起,开启今年保护月首场活动——保护区巡护巡航活动,向上游江心洲驶去。劈波斩浪中,甲板上一处无人机停机坪舱门缓缓打开,无人机旋转机翼即将起飞。与此同时,安装在沿岸的声呐系统正不停向水中发射高频声波,该声波遇到江豚时会形成反射,再通过大数据分析确认江豚活动轨迹。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梅志刚介绍,江豚出水的时间往往只有0.5秒到1秒,所以观测和抓拍都非常不容易。过去,人们主要依赖肉眼观测,不仅效率低且准确性难以保障。后来,团队利用江豚频繁发出声呐信号的特性,自主研发了小型鲸类被动声学监测设备,不仅能“捕捉”江豚声音,还能进行定位。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安装了多个水下声学监测、无人机监测等智慧系统,已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水上—水下—岸线”立体化监测体系。
除了巡护巡航,今年活动月,主办方还设计了“江豚保护助力城墙申遗”2025年江豚(南京)公益跑活动、“全民观测,寻找微笑”志愿行动等活动。其中,最让人期待的是首次面向大众公开征集志愿者近距离观测江豚。“往年我们只组织过岸边观测活动,今年将通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征集30名左右志愿者。”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说,希望借此扩大江豚保护工作的大众参与面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南京保护区内江豚的种群数量约65头,比2019年之前翻了一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介绍,江豚通常每年仅产一胎,每胎仅产一仔,且由于其牙齿不具备咀嚼功能,只能生吞20厘米以下的小鱼小虾,进一步限制其食物适口性。因此江豚种群繁殖效率并不高,南京种群数量的增长得来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