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24日讯(记者 葛万彩 通讯员 赵吉亭 李昭萱)在莱西市水集街道于家庄社区紫悦府小区52号楼,楼栋长任振华的名字,总与居民生活里的“关键小事”紧密相连。修固松动的外墙瓦片、疏通拥堵的楼道、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是她从机关干部兼职楼栋“当家人”后,始终放在心头的要紧事。自今年4月水集街道启动“百名机关干部进小区”行动以来,任振华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将一件件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办成了放心事、舒心事。
攻坚外墙隐患:让“悬心”变“安心”
今年夏季的一个清晨,任振华像往常一样开展楼栋巡查,抬头间发现10楼外墙有几片瓦片松动,风一吹便摇摇欲坠。而楼下正是居民日常通行、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必须尽快解决,绝不能等出了问题再补救。”她当即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第一时间向社区和物业反馈情况。

然而,维修工作面临现实难题:一方面,维修费用较高,居民自筹难度大;另一方面,启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需经过申请、公示、业主签字等多道流程,协调难度不小。任振华没有退缩,主动承担起政策对接和居民沟通的工作。她抱着相关政策文件反复研究,将审批流程、资金使用标准逐一梳理清楚,还牵头组建了由社区网格员、物业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
此后两周,任振华利用晚间、周末居民在家的时间,逐户上门沟通。面对部分业主的顾虑,她拿出照片耐心解释:“孩子们每天都从楼下过,现在多花点心思把瓦片修牢,大家往后才能住得踏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沟通,多数业主达成共识,签字同意启动维修。当维修工人登上脚手架,将松动瓦片逐一加固时,任振华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现在路过楼下,再也不用抬头担心了,任姐把这事办得既细致又稳妥!”居民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邻里们的共同心声。
破解停车难题:让“堵心”变“舒心”
“楼道里又停了电动车,进出真不方便!”刚担任楼栋长时,这样的抱怨任振华时常听到。她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下班回家时,楼道常被电动车堵得只剩窄缝,老人、孩子通行十分不便,且电动车进楼充电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光靠劝说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任振华迅速行动,一方面联合物业在楼道张贴安全提示,挨家挨户宣讲电动车进楼的风险;另一方面积极与物业协商,推动在楼下合理区域划设了规范的电动车集中停放点,为电动车打造“专属停靠点”。

“下楼就能停车,比推上楼方便多了!”没过多久,居民们便感受到了新停车点的便利。“楼道通了,心里也跟着亮堂了,小任真是帮咱们解决了大麻烦!”居民李阿姨拉着任振华的手,不住地称赞。
推动垃圾分类:让“难事”变“常事”
作为莱西市首个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紫悦府在政策落地初期遇到了不少阻力。习惯了“随手扔”的居民,对分类投放感到陌生又麻烦,单元门口偶尔会出现未分类的垃圾,不仅增加了保洁负担,也影响了小区环境。

任振华深知,改变习惯需从观念入手。她主动联络几位热心邻居,组建“垃圾分类小管家”队伍,日常巡查时遇到不规范投放行为,便上前耐心引导。她自己更是带头示范,利用业余时间守在垃圾投放点旁,手把手教居民怎样区分垃圾,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分类技巧。
有位居民起初对垃圾分类十分抵触,任振华便每天早晚在投放点等候,接过对方手中的垃圾袋,一边帮忙分拣一边讲解分类意义。久而久之,这位居民不仅自己学会了分类,还主动加入“小管家”队伍,帮着劝说邻里。如今的52号楼,单元门口整洁有序,居民们拎着分类好的垃圾走向投放点,已成了小区里的寻常画面。这栋楼不仅成为小区的“垃圾分类示范楼栋”,更让“共建共享”的理念扎根在居民心中。
“我做的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任振华常这样说。可正是这些“小事”,件件关乎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机关办公室到楼栋小院,任振华用脚步走遍52号楼的每个角落,用实干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她的故事,正是水集街道“百名机关干部进小区”行动的生动缩影——当治理力量下沉一线,把民生小事办实办细,“幸福家园”的根基便愈发坚实。
责任编辑:刘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