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网讯 在中国,有众多技艺精湛的中医药非遗技术医者,他们如同散落各地的繁星,在为人民除病祛痛的过程中,也不断收徒授技,点亮星火。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聚集了一批非遗医技传承者。10月23日,“中意中国 一草一世界”中医药文化传承网络宣传采访团走进该校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探寻这里如何聚繁星为火种,让优秀传统医技拥有更多青年传承人。
申氏艾灸:突破传统,起效迅速
“最近总感觉提不起劲儿,还容易出汗,可能是感冒了。但经过几分钟的申氏艾灸,我感觉身上基本不出汗了,四肢也变得暖和起来,真的非常舒服。”该校学生杨金鹏向记者分享了他的亲身体验。如今,他正跟随申氏艾灸第四代传人申春娴进行实操学习,深入探索这一传统医技的奥秘。
申氏艾灸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据申春娴介绍,传统的艾灸方法如温和灸、雀啄灸等,往往偏向于机械操作。而申氏艾灸则以艾火之力引动人体精气,通过精准把控施灸的力度与频率,激发精气运行,实现循经导引的效果,使灸感能够传导至足底等远端部位。

“申氏艾灸适用范围广泛,可应对人体虚实寒热各类证候。传统艾灸若操作不当,易导致受术者上火,且通常认为热证不可施灸,而申氏艾灸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无论是祛湿还是调寒热,皆可施灸,且灸感强度高、起效速度快。”申春娴自豪地说。
吴氏针法:多元化授课,促做中学
在同一道走廊的不远处,便是吴氏中医针法教室。
今年初,该非遗技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吴汉卿登上了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的舞台,展现了筋骨针的神奇疗效。现场,吴汉卿之子、吴氏中医针法第六代传承人吴军瑞,向采访团介绍了该技艺在学校的传承情况。
“学校解剖馆为教学提供了优质平台,在此基础上,我父亲进一步明确并规范了神经入路方向与进针操作标准。依托这些成果,我们编撰出版了《中医微创入路彩色图谱》,该书先后荣获国家级‘三百原创工程’奖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吴军瑞介绍道。

他表示,自2022年该非遗项目引入学校以来,每学期均开设至少一个传承班,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设8个班次,培养传承学生近300人。
传承班教学常态化开展,每周均按计划授课,且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了差异化课程:在骨伤专业开设水针刀技术课程,在针灸专业开设筋骨针技术课程。
“非遗”进校园:拓宽就业面,促活态传承
记者了解到,随着南阳医专二附院“非遗”诊疗中心的正式启用,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接触患者,直观观察诊疗过程与疗效反馈。
课堂上,非遗传承导师倾囊相授;课堂外,导师们定期到教学医院坐诊,学生们随同“下门诊”,真正实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书本中的经络取穴知识,在我进入非遗中心跟随吴教授学习后得到了进一步深化。通过系统研习针灸、筋骨针及水针刀技法,我的人体取穴精准度显著提升;借助解剖馆的精细化实操训练,我对吴氏针法的理解与认知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学生杜红升感慨地说。
据悉,该校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于2022年10月正式建成,是国内首个设置在高校的“非遗”传承创新平台。

目前,该中心已入驻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傣医睡药疗法、买氏中医外治法、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樊氏妇科、樊氏中医肝胆内科、陈氏太极功法、禹州中药炮制、吴氏中医针法、李氏针灸、申氏艾灸、王氏疤痕灸、胡氏捻筋、骞氏经筋膏、大刘骨科、楚氏骨科等29个国家级、省市级传统医药“非遗”传承项目。
“学校一方面严格筛选项目,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组织教师专项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五代传承人王玉林表示,此举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习得一技之长,既能获得毕业证,又能取得非遗传承证书,有效拓宽了职业选择范围。
谈及非遗传承,王玉林强调,非遗发展过程中尤为注重活态传承。“唯有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才能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以往,诸多非遗技艺多以家族传承为主;如今,‘非遗进校园’项目已成为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非遗传承未来发展的期许与信心。(何心悦 刘晓明)
编辑:陈静审核 :安艳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