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记者张安琪)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届国际干燥科学与技术研究会年会在南京召开。记者获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的多物理场组合干燥技术及工艺、设备,可让果蔬干燥时间缩短50%、营养保留率达85%,还能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5至10倍,目前已带动江苏相关产业近两年的年销售额超20亿元。
年会期间,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及产业代表齐聚,围绕“促进干燥领域学术界与产业界协调发展”主题交流研讨。
干燥技术是农产品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控制环境条件脱水,可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长果蔬保质期。传统干燥以热风烘干、日晒为主,就像制作葡萄干的方式;现代技术则涵盖微波、红外、冷冻、压差膨化等多种形式,但各有局限。
为破解这一局限,省农科院团队研发出多物理场组合干燥技术:根据脱水不同阶段的需求,灵活搭配干燥方式,既提升效率,又锁住活性营养。该技术曾获2016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果,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这项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且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在产品端,技术已突破至脱水蔬菜领域,荠菜、西蓝花等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设备端,团队开发出冻干与压差一体化设备,降低企业应用门槛。目前,省农科院已与江苏近20家果蔬头部企业达成稳定合作,近两年相关产品的年销售额超20亿元。
“原来方便面里的脱水胡萝卜是热风烘干的,现在用组合干燥技术,能做出酥脆款、酸奶搭档款,附加值直接翻5到10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大婧举例,这类干燥产品可储存一年,但需注意防潮,避免吸水受潮影响品质。
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及配套工艺、设备已开启“出海”之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为全球果蔬加工提供“江苏方案”。
当前,省农科院团队正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两个子课题,未来研发方向更聚焦产业痛点与技术升级。李大婧透露,团队已开发产地加工技术,让果蔬在采摘后直接在产地完成干燥加工,大幅降低运输、储存成本。接下来将推进干燥技术智能化升级,结合AI与大数据模型,实时监测原料变化、精准控制产品色泽,进一步提升干燥均匀度与效率。
“干燥技术在全球应用广泛,希望通过这次年会,让更多国家看到、应用江苏成果,推动行业共同进步。”李大婧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攻关,让干燥技术更好地守护果蔬“好身价”,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本届年会由国际干燥科学与技术研究会与省农科院联合主办,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为全球干燥技术领域搭建了“产学研用”对接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