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版社楼下的“文都书店”里,“南京城市文脉”丛书(第一辑)的四册图书陈列于醒目位置。信手翻阅,一条条南京街巷的故事跃然纸上。
“该丛书是南京文化人才资助项目‘南京文脉研究’博士工作站(以下简称‘博士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南京丰富多元的城市文脉。”博士工作站负责人、南京出版社执行总编辑徐智介绍。
人物专访
立足空间视角 开展实地走访
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得益于自然山川的滋养和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传承有序、丰富多元的城市文脉。
“此前,学界对南京文脉的研究,大多从时间演进透视其发展脉络。但我们认为,从空间角度考察南京文脉的展开过程同样重要。”在徐智眼中,道路(街巷)是城市空间的文化载体,为其“著书立传”有助于深入阐释南京文脉的表现形式和演变机理。
2023年11月,博士工作站正式立项。经过充分讨论,团队选取进香河路、成贤街、颐和路和下关大马路这四条道路(街巷)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调研。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首席专家卢海鸣带队实地走访的经历令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进香河的前身是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明太祖朱元璋在鸡笼山建造功臣庙等‘十庙’,扩建运渎北段河道供官民乘船进香祭祀,‘进香河’因此得名。1958年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将进香河改造为道路。”在考察进香河路过程中,卢海鸣不仅介绍了进香河路的变迁,还启发团队成员探寻与进香河相关的历史印记。团队成员发现了一系列与桥相关的地名——进香河从北往南有西仓桥、大石桥、红板桥、严家桥、莲花桥,河的附近支脉上还有一座“老虎桥”。这些地名配合周边的众多历史遗迹,构成了进香河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实地走访不仅增进了自身对城市的了解,也拓展了出版编辑思路。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博士工作站组织专家撰写并出版了“南京城市文脉”丛书(第一辑)。该丛书从不同维度开展研究:《进香河路》梳理道路变迁脉络,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策略;《成贤街》挖掘史料文献,考证明代街道样貌;《下关大马路》阐述建筑与文学遗产价值,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支撑;《颐和路》梳理沿线建筑轶闻趣事,彰显街巷文化底蕴。
创新推广形式 扩大社会效应
“南京城市文脉”丛书(第一辑)出版后,恰逢江苏省暨南京市“读城”行动启动。为扩大图书宣传,增强丛书社会效应,博士工作站联合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办“漫步文学之都,触摸城市文脉”——“南京城市文脉”丛书新书品读分享会,分享了作者的研究心得、写作思路、主要观点等,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会。他们不仅将自己了解的街巷故事和作者进行分享,还为丛书的选题出谋划策。
博士工作站成员、南京出版社古籍图书编辑部编辑程瑶回忆,一位热心读者分享了明清时期上新河一带木材商贸的历史故事。“她鼓励我们从这条线索切入,挖掘南京街巷里更多的历史遗存,进而剖析不同文化现象在城市空间里的存在形式。这为南京文脉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方向。”程瑶感慨,品读分享会从来不是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作者、编辑、读者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
博士工作站成员、南京出版社科技图书编辑部编辑崔龙龙介绍,博士工作站还联合金陵图书馆举办“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南京专场),由作者带领读者实地走读道路、街巷,追寻它们的前世今生,品读南京城市文脉。
培育出版人才 焕发品牌光彩
博士工作站成员以南京出版社中青年编辑为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全程参与选题策划、资料整理、实地调研、图书编辑、宣传推广等工作,得到迅速成长,收获了不少成绩。
南京出版社重大选题编辑部编辑刘天元是博士工作站中最年轻的成员。“项目的历练、同事的指点增强了我独立策划选题的能力,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通过更加通俗的方式展现南京文脉的博大精深,打造更多像‘南京城市文脉’丛书这一类面向大众读者的书籍。”与此同时,不少博士工作站成员通过项目的锻炼,获得了多项省市级人才荣誉,激励了他们在探究南京文脉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徐智认为,博士工作站不仅为成员提供成长平台,也为“南京学”出版品牌的建设添砖加瓦。“‘南京学’出版品牌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的《南京学研究》、获得‘苏版好书’的《南京近代建筑》(三卷本)等为代表,‘南京城市文脉’丛书这类文化普及类书籍的加入,让我们的出版层次更加丰富多元。”
目前,博士工作站成员已投入“南京城市文脉”丛书(第二辑)的资料搜集工作,他们将再接再厉,力争进一步放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应,让南京文脉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字| 芮天舒
编辑| 祁 绩
设计| 胡欣玥
制图| 鲜曼青
剪摄| 周 韬 臧翔宇(实习生)
校对| 熊向宁
审核| 梁建恕 顾 军 祁 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