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特需儿童背后的“影子老师”,让每一颗星星都闪闪发光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1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临沂市沂河新区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园区内,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人群中,5岁的小远正小心翼翼地拉着玩具小车,车上坐着同龄的小女孩,两人在空地上穿梭玩耍,稚嫩的脸庞满是欢喜。不远处,一个身影静静伫立,目光始终追随着小远——李兰兰是临沂市康复医院的一名康复教师,也是小远融入幼儿园集体的“影子老师”。

小远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在幼儿园里,像小远这样的孩子还有7名。他们或许是孤独症患儿,或许发育迟缓,又或是有多动、脑瘫等特殊情况,被称为“特需儿童”。他们看似与其他孩子无异,却常常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康复医院的“影子老师”,就是帮助他们打破“墙”,陪他们慢慢走进阳光里的小伙伴。

特需儿童背后的“影子老师”

“影子老师,顾名思义,就像孩子的影子一样,默默陪伴却不喧宾夺主。”李兰兰告诉记者。

影子老师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融合教育的推进。

2017年,国务院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其中第十七条提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到普通学校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一定区域内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其中就包括“派出教师和相关专业服务人员支持随班就读”。

此后,“影子老师”便应运而生。

但影子老师并非如名字般始终“如影随形”。

“我们的目标是让特需儿童学会做普通人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最终实现‘撤出’。”李兰兰说。在课堂上,她会坐在孩子身后,静静观察,及时对孩子的一些不恰当行为进行干预;活动时,会在一旁默默守护。

“教普通孩子是让他们在平地上奔跑,而我们要帮特需孩子在沟壑中学会行走。”李兰兰坦言,普通孩子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对特需儿童来说都是一道道难关。为了帮孩子克服语言问题,她会利用手法帮他找准发音位置,通过口肌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孩子无法准确表达需求时,她就一遍遍重复“我要什么”,把需求变成指令,直到孩子形成习惯。

“‘影子老师’和医院里的康复教师,虽然都是帮特需儿童,但要求完全不同。”李兰兰说,“影子老师需要更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包容的内心。在幼儿园里,不论是教室布局、声音、物体等外部环境,还是与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人际关系处理的内部环境,对特需儿童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干扰和刺激。比如其他孩子的打闹声、突然响起的上课铃,都可能让他们情绪崩溃。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细心观察,提前发现可能引发孩子情绪问题的‘导火索’,及时做好预防和干预,用最温和的方式帮他们适应环境。”

也正是这份对特需儿童的牵挂与热爱,当临沂市康复医院推出“影子老师”项目,计划将康复支持延伸到校园时,李兰兰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工作场景的转变,更是让特需儿童“真正走进普通校园”的关键一步。

把康复训练“搬进”幼儿园

与传统的融合教育不同,临沂市康复医院此次推行的“影子老师”项目,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康复训练的课堂直接“搬进”了幼儿园,形成“训练—实践—巩固”的闭环。

李兰兰现在所在的幼儿园里,有一间专门的“资源教室”——这是幼儿园特意腾出的教室,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用于日常训练的卡通卡片、绘本,桌子上散落着拼图、串珠、几何积木等教具,每一件都经过康复团队精心挑选,既能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每周二、周四,这里会变成特需儿童的“专属训练室”,李兰兰和其他康复教师会在这里为孩子们进行针对性训练;到了周一、周三、周五,孩子们则会走进普通班级,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做游戏,在真实的集体生活中实践学到的技能。

小远在“资源教室”进行训练

这种融合模式,源于临沂市康复医院对传统融合教育痛点的破解。“以前我们把恢复较好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像‘交了接力棒’,但幼儿园老师没有特教经验,孩子遇到问题如果没人及时干预,有可能会导致已经获得的功能再度退化。久而久之,孩子又缩回了自己的小世界。”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二科主任赵永说,也正是因为了解到这种情况,让医院下定决心打破“康复在医院,融合在学校”的隔阂。

2025年初,医院开始主动与沂河新区的公办幼儿园对接,提出将康复训练“搬进”幼儿园、安排“影子老师”驻园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幼儿园的积极响应。

“作为公办园,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沂河新区某幼儿园崔园长站在楼前,看着孩子们在园里追逐,语气坚定,“我们腾出教室做资源室,不仅是帮特需儿童,对普通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他们会看到‘原来有的小朋友说话慢一点’‘有的小朋友需要帮助’,长大后再遇到这类群体,就不会带着猎奇或排斥的眼光,反而会懂得尊重和包容。”

而能进入幼儿园的特需儿童,都要经过医院的“精准评估”。赵永介绍,康复团队会从认知水平、社交意愿、情绪控制等多维度打分,确保他们具备进入普通教育环境的潜力和基础。对于评估通过的孩子,医院会为他组建一个包括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心理医生在内的支持小组。这个小组会为他制定详细的 “个性化融合方案”,并提前与目标幼儿园或者小学的老师进行沟通对接。最后,就是派出经过我们专业培训的“影子老师”,带着方案进入校园,进行一对一的陪伴支持。

“把康复放在幼儿园,就像给孩子一个‘实战考场’。”李兰兰举例,比如孩子在医院学会了“询问”,但到了幼儿园看到其他孩子搭建积木时,还是会不打招呼就闯进去。这时候她不会直接制止,而是蹲下来跟孩子说:“你看,这是其他小朋友搭建的积木,我们问问他再跟他一起玩好不好?”几次引导后,孩子慢慢学会了询问。

小远和小朋友们一起上集体课

“有个孩子仅在这里融合教育了两三个月,就顺利从我这里“毕业”,能独立上课、参与游戏。看到他背着小书包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比谁都开心。”聊起这件事,李兰兰的眼睛里闪着光。

目前,医院采用“3个老师带8个孩子”的配置,有时还会安排康复专业的实习生协助。“我们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送一个孩子进学校,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推动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认知与接纳,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作为公立医院的初心和使命,未来我们将持续投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和家庭受益。”赵永说。

撤出是“影子教师”的最终目的

成为影子老师,远没有“陪伴”二字看起来轻松。

“首先得有责任心和爱心,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专业,要能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他突然哭闹,可能是听不懂指令,也可能是环境太吵。”李兰兰说,医院所有影子老师在上岗前,都要学习儿童心理学、行为分析理论,掌握情绪干预技巧。

集体课上的一个小场景,最能体现这份专业:在课堂上,小朋友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坐在后排的小远眼神开始游离,身体也开始出现小动作,小远身后的李兰兰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注意力卡片”——卡片上是一个黑板,上面写着“看老师”,她用指尖点了点卡片,又指了指讲台上的老师。小远看了看卡片,又看了看李兰兰,慢慢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老师身上。

“孤独症孩子大多是视觉学习型,他们对看到的东西比听到的东西更敏感。”李兰兰解释,“如果在课堂上大声提醒‘认真听’,不仅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还可能让小远觉得自己‘不一样’,从而产生紧张或抵触情绪。用‘注意力卡片’这种视觉提示,既能帮他拉回注意力,又不会让他觉得突兀,还能保护他的自尊心。”

除了在校陪伴,周末休息时,李兰兰还要反复叮嘱家长,布置家庭训练任务。“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必须配合,否则孩子遇到瓶颈,换个场景就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了。”她说,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很配合,但他们精力有限且不够专业,需要老师多强调、多指导。

从2025年4月启动项目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有3名特需儿童在“影子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实现了“独立融入”,不用“影子老师”的陪伴也能在普通班级里上课、游戏,甚至能主动和小伙伴交流。

而对“影子老师”来说,孩子的独立,就是他们“撤出”的信号。

“就像孩子学走路时用的学步车,等孩子能自己走稳了,学步车就要收起来。”李兰兰打了个比方,“影子老师的职责是‘扶着’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如果一直陪伴,孩子可能会产生依赖,反而不利于他们后续的社交。我们的目标不是‘一直陪着’,而是‘帮他们学会自己走’。”

如今,看着小远能拉着小伙伴的手在操场上奔跑,听着曾经沉默寡言的乐乐举着算术题向她炫耀,李兰兰心里满是欣慰。“我们只是陪孩子走了人生中的一小段路,这段路可能辛苦,但只要看到孩子能自己在集体里‘奔跑’,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开心地笑、自在地玩,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李兰兰说,“等他们能完全独立地融入集体,我们就可以‘撤出’了,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成功’,也是我们做‘影子老师’的初心。”

阳光洒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依旧清脆。李兰兰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特需儿童走进幼儿园,而她和其他“影子老师”,会继续像温柔的影子一样,陪着这些孩子慢慢打破“围墙”,走进更广阔、更温暖的阳光里。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提到的孩子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