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江苏南京:延续40年的爱心小店,吸引各地食客的柴火馄饨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1-1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

柴扉轻启处,又见炊烟起;红炉暖意融,爱洒“积善里”。

每天清晨,在老城南三条营积善里小巷口,“又见炊烟柴火馄饨”的店门都会准时打开,开启温暖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小巷生活。

尹正根在馄饨店中忙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摄

75岁的店主尹正根售卖馄饨已40年,坚持用柴火煮制馄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困难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发觉自己在网络上红了,他的小店也成了很多游客来宁的打卡点。

一炉暖意融融的柴火馄饨

日前一大早,细雨裹着寒意在巷口飘落。巷口的这家小店充满年代感,“又见炊烟柴火馄饨”8个字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这个名字用了很多年了。”尹正根介绍,“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人家,就有温暖,我也希望每个进店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尝尝家的味道。”

虽是雨天,食客们却络绎不绝。有人是来尝尝地道的柴火馄饨的,有人是慕名而来感受“巷”往生活的,也有人是专程来打卡拍照的,尹正根也被他们称为“馄饨爷爷”。

“吃饱了吗?”“要不要来点葱花?”“小心烫啊!”尹正根一边招呼一边忙碌,“皮要薄,汤要好,肉要足,柴火馄饨慢炖才有好滋味。”他觉得,馄饨虽只是一种小吃,但却是人与物的感情传递,“用心做了,才能吃出记忆中的味道。”

尹正根的老家在安徽省安庆市,年轻时来南京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孩子出生后,家庭压力陡然增加,尹正根和妻子王春兰商量要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最后选择了成本较低的馄饨生意。

1985年,他们开始做馄饨。那时候的他们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馄饨。几经辗转,他们最后在老门东三条营积善里扎下了根。

一间充满温情的“爱心小吃”店

“你看我们这个地方叫积善里,流传着多个与‘善’相关的故事,地名本身就是热心公益、积德行善的代名词。”尹正根说,他觉得“心存善念”才能“成为好人,做好生意”。

爱心,也是这家店吸引众多网友打卡的原因。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免费吃馄饨,店面里有多处这样的提示,“为困难人群提供免费餐食”“进店报暗号‘A套餐’,可免费吃馄饨,不用客气。”

“人遇到困难总是难免的。”尹正根说,生活困难人群进店免费吃馄饨,从他们当年开店时就这样做了,“就是觉得大家出门在外,和我们当年出门在外一样,都挺不容易的”。

2020年的一天,几名在南京找活干的男子,身上的钱用光了,怯生生地在店门口问“能不能吃碗馄饨,以后找到活了再来付钱?”尹正根和老伴赶紧招呼几人坐下,煮了馄饨。几人临走时非要“记个账”。过了些日子,他们真把馄饨钱送来了,这让老两口非常感动。

再后来,他担心有些遇到难处的人进店免费吃馄饨不好意思,就贴出了“A套餐”当作暗号。“老板,来份A套餐,我就懂了。”尹正根介绍,“其实A套餐并没有固定内容,进店免费吃碗馄饨,来几个烧饼,有时也给个一两百元帮帮他们,就是简简单单帮困难的人解个燃眉之急。”

这些年,他也不记得帮助了多少人,但他觉得很值得也很开心。

一位渐成网红的“馄饨爷爷”

“尽管我也付出了一些,但我真心感觉得到的也很多,社会上的好人太多了。”尹正根介绍,大部分来免费吃馄饨的人后来都会悄悄地来还钱,有些直接通过付款码将钱打过来。

“就在前几天,我还接到好几个给我付款码打钱的人。”他介绍,最多的一个打了500元,“我好不容易联系到他,说喝碗馄饨是小事,真不要打这么多钱。”但对方却觉得,“放心吧,这钱也不只是给您的,是我也希望您能把这个善事一直做下去,就算是帮帮那些困难的人。”

2017年的一天,暴雨倾盆,小店里挤满了躲雨的人,尹正根夫妻招呼大家坐下,还忙前忙后。这一幕被人群中一名记者拍下,随着报道渐渐传开。2022年,小店还登上了央视《味道》栏目。这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快速传播扩大,“爱心馄饨”的故事越走越远,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来他的店里,喝馄饨打卡。

因为白胡子、白头发,戴着圆圆的眼镜,神似一个国际知名动画大师,尹正根成了不少年轻人眼里的网红爷爷,“很多年轻人过来就为跟我拍个照,打个卡。跟这些年轻孩子在一起,我也很高兴。”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老尹一边收拾碗碟,一边唱起了这首歌。“我喜欢这首歌,更喜欢柴火升起处的小馄饨。”他笑说,“我有一个心愿,想把这家店做成百年老店,还有60年,我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