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7日讯(记者 王裕成 实习记者 姜晓媛)在烟台市蓬莱区,提起新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金城,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扎根基层26年的医生兼具外科与内科双重专业优势,自“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开展后,郭金城主动下沉至村卫生室进行帮扶,凭借“精于术、暖于心”的医者担当,成为当地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妙手仁心,定制方案化解“老病根”
郭金城在村卫生室帮扶期间,一位王阿姨有8年糖尿病史,曾是困扰全家的“老病根”,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头晕乏力症状反复发作。郭金城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为她建立健康档案,全面掌握其用药史、饮食偏好和运动习惯,制定出“医疗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的个性化方案。
“姨,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咱调整一下,把原来的口服药换成胰岛素联合治疗。”郭金城一边向王阿姨解释用药原理,一边递上手写的“饮食处方”。同时手把手教王阿姨使用血糖仪,约定每周两次血糖监测。三个月后复诊时,王阿姨的空腹血糖稳定在了正常范围。“郭大夫对我就跟自己亲儿子一样上心!”握着郭金城的手,老人眼角泛起感动的泪花。
慧眼识病,“小卫生室”有“大担当”
今年春天,56岁的陈大叔捂着肚子冲进卫生室,“郭大夫,我这胃烧得慌,一个周都吃不下饭了!”郭金城一边安抚大叔情绪,一边详细询问病史。得知陈大叔长期爱吃腌制食品、偶尔饮酒后,他建议尽快做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胃溃疡。
“大叔,这病得慢慢来,千万不能再吃腌菜、喝酒了,每周我给您打回访电话。”郭金城在处方单上特别标注饮食禁忌,还特意用红笔圈出胃镜报告上的病变部位耐心讲解。这种“诊疗+随访+健康指导”的闭环服务,让陈大叔的胃痛在一个月后彻底消失。“以前觉得村里的卫生室只能看头疼脑热,没想到把我的‘老胃病’都治好了!”陈大叔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升的真切感受,也体现了“万名医护下乡村”进行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意义。
防患未然,“健康课”讲到村民心坎
每周三下午,烟台市蓬莱区赵格庄村卫生室的“健康大讲堂”准时开讲。针对村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占比高的特点,郭金城将专业医学知识用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解读疾病预防要点。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更加热闹。“郭大夫,俺老伴血糖高,能吃什么水果呀?”“我高血压,能不能吃鸡蛋?”面对村民们的提问,郭金城总是耐心解答,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健康问题”。“基层医疗的重点在‘防’字,我多讲一句,村民就少犯一次错;多记一笔,就能早发现一次风险。”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该村慢性病知晓率和规范管理率逐渐上升,健康宣教真正走进了村民心坎里。
坚守初心,做乡村健康的“定海神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党员,我要守好基层医疗这‘最后一公里’。”郭金城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帮扶中,他把“医者仁心”用心写进了每一次问诊、每一次宣教、每一次随访里。
“郭大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句朴实的评价,承载着村民对郭金城最真挚的认可。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是千千万万个像郭金城这样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用专业和奉献筑起了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实屏障,书写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管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