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与时代同行,为城市写注脚。在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新闻记者一直奔走在路上,用镜头记录发展历程,以文字传递澎湃力量。
今天,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节日里,本报聚焦厦门三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看她们如何用心、用情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蔡绵绵(右)(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记者蔡绵绵:为了一篇报道 “泡”在工厂一个多月
●姓名:蔡绵绵
●岗位: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荣誉: 从业8年,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4年度厦门新闻奖一等奖、福建省第29届人大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
●感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我将继续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用笔墨记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努力接好接力棒,用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篇章。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11月初的一个清晨,阳光刚掠过厦门翔安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钢架结构,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记者蔡绵绵已站在工地入口。安全帽稳稳扣在头上,手里的采访本早已翻到空白页,笔握在指间随时准备记录。“听说航站楼藏着不少绿色‘高科技’,我打算连续几天跟着项目负责人蹲点,把‘零碳机场’的密码全解开。”蔡绵绵说。
近日,厦门日报消息作品《大陆台企 超半数由台商二代“接棒”》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蔡绵绵便是作者之一。回望8年前,刚从校园走出的她,曾为面对复杂选题不知如何下手而焦虑,如今,她已经能独当一面,在新闻现场敏锐捕捉亮点。她说:“这份成长,源自于厦门日报社这个好平台的培育。”
逐字逐句抠线索 从政策中挖“好料”
怎么才能写出让更多人“悦读”的新闻?蔡绵绵说,这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学会用读者更易接受的鲜活方式传递新闻价值。她说,近来,报社建立起立体多元的全媒体矩阵:从报纸版面的深度报道,到新媒体端的图文、视频、直播,从《深读》《人物》等品牌栏目的精心打磨,再到“记者IP”“AI故事绘”等融媒体产品的创新尝试,每一个平台都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战练兵场。就是在一次次媒体融合的实践中,蔡绵绵如饥似渴吸取养分、向光前行。
在她看来,新闻采访中心更像“成长孵化器”,为年轻记者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师徒结对成长”制度让她有幸师从高级记者詹文。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手把手带教”的方式,帮她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壁垒。蔡绵绵说,记得初涉政务新闻和对台新闻时,她时常对着一堆文件材料无从下手,詹文老师教她逐字逐句“抠线索”,从政策表述里找民生关联;为报道制造业台商的成功转型故事,詹文带着她连续一个多月“泡”在工厂车间,在闷热嘈杂的环境里,从一只24小时运转的机械臂讲起,教她观察智能化改造的细节,理解产业升级的意义;到了成稿环节,老师会逐字逐句帮她梳理逻辑、打磨文字。正是这种“师傅带着徒弟跑一线、挖深度、磨稿子”的扎实训练,成为她成长之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也让她学会了如何让双脚踩在真实的泥土里,用真诚的笔触记录时代的脉搏。
每次重要采访前 都会参与团队头脑风暴
新闻采访中心“蹲点促蹲苗”成长计划则让她在实战中实现蜕变。她与同事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乡村振兴的故事,走进工厂车间见证产业转型的浪潮,守在项目一线捕捉城市发展的脉搏。每一次重要采访前,团队都会一起梳理采访思路;每一篇稿件完成后,都会集体讨论复盘,大到选题方向,小到一个数据、一个用词,都要反复推敲。长期的实践锻炼,让她学会高效对接资源、从容应对采访难题,为产出高质量新闻产品筑牢根基。
今年,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个被业内视为“最高奖项”的荣誉,蔡绵绵深知,这份认可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培育自己的厦门日报社。回首8年成长路,“接棒”是她最深刻的感受:“在老记者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接过的不仅是采写技巧,更是‘为时代立言、为百姓发声’的责任与使命。”

孙茜(受访者 供图)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采访团队二级制片人孙茜:找准小切口 硬核新闻也能出圈
●姓名:孙茜
●岗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采访团队二级制片人
●荣誉:一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多篇报道获省市新闻奖,获评厦门市第七批青年创新人才。
●感言:以前跑会场、写稿子是常态,现在还得会拍、会剪、会玩转新平台。让硬核新闻也能成“爆款”,我们一直在路上。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即将启幕,孙茜正忙着策划各项报道。从“跟着跑”到“领着干”,孙茜17年如一日深耕时政新闻领域,在一线历练中成长为同事眼中亲切的“孙茜姐”。
这位“大姐姐”虽然担任《厦视新闻》制片人,但坚持参与一线采编工作,凭借丰富实战经验,带领团队先后承担许多重大主题策划采访任务。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等主题。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和省市新闻奖,并获评厦门市第七批青年创新人才。
不到10分钟的视频 足足打磨了两个月
面对抽象的理论宣传报道,孙茜勇于破题,让报道出新出彩。去年,她接到一个重大主题宣传任务——“讲好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与做法,更好探寻‘厦门实践’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后,她深入思考:“重大主题报道如何破圈,让主流声音直抵人心,特别是吸引年轻受众。”
和同事的一番头脑风暴后,孙茜决定大胆尝试“我来讲”,让记者主持人成为短视频主角。她说:“要让年轻人听进去,得先让年轻人自己沉下去。”以第一期聚焦筼筜湖的报道为例,孙茜和“95后”年轻记者先做好案头工作,仅市档案馆就跑了六七趟,来回仔细查阅并拍摄相关史料。同时,他们又深入一线采访了十余位当事人。不到10分钟的视频,团队足足打磨了两个月才完成,最终实现“让抽象的理论宣传变得生动可感”的目标。
“好料”精加工,终成新闻“佳肴”。上述报道不仅成为理论宣讲系列报道的样本,更被省委讲师团作为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进行分享。在孙茜看来,“主题越宏大,越需要找到具体、真切的小切口”。
深入一线扎实采访 身体力行“传帮带”
孙茜不断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主力作用,身体力行“传帮带”。她说,再先进的传播手段,也替代不了深入一线的扎实采访。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传播方式,更要勇于尝试运用新技术、新形态、新语态。
在完成厦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系列短视频产品《向往的生活》过程中,她和团队在多个城中村蹲点,用网感语言画面深度展现城中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随着采访的深入,他们被居民所熟悉,出镜主持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城中村一枝花”,他们制作的视频还在部分城中村广场播放。点滴细节至今让孙茜难忘,“之所以能够引起居民的共鸣共情,在于报道触及了新闻工作的一个核心价值——记录社会的变迁,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手中都有话筒,都是‘传播者’。但越是这样,我们更需要专业、深度、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来廓清迷雾、凝聚共识。”孙茜坦言。

包磊(右)(受访者 供图)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总编室负责人、集美区广播电视台记者包磊:深耕人文领域 东北姑娘成为“集美通”
●姓名:包磊
●岗位:集美区融媒体中心总编室负责人、集美区广播电视台记者
●荣誉:从业13年来,累计完成各类专题纪实片、新闻评论、新闻访谈、融媒体作品400余部,多次获评福建新闻奖、厦门新闻奖。
●感言:作为一名基层媒体人,有幸扎根于集美这片沃土,用影像记录时代,感受城市发展脉动,传递本土人文故事中的温暖与力量是件幸福的事。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走进包磊的办公室,书桌上、沙发扶手旁、窗台边满是书:《集美寻珍》《陈嘉庚与女子教育》《校主·母校·校友》……这些书大多数与集美当地文化有关,揭示出包磊经常关注的领域:深度挖掘报道集美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
在集美工作13年,这位东北姑娘已经成了地道的“集美通”,她主创的《纪实集美》栏目已持续开播11年,用细腻的镜头和文字书写属于集美的“时代故事”。
从“普通”的线索中 挖掘“不普通”的故事
2014年,进入集美区广播电视台第二年的包磊主动请缨,从时政新闻记者转型做纪实栏目,她说:“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找台领导说了想做专题纪实节目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支持。”
一个文字记者加一个摄像——崭新的栏目《纪实集美》就这么启动了。在人物报道领域,包磊将镜头对准环卫工人、快递员、造口护理师等一线岗位,追踪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让观众看到这些职业背后的不易与付出。
包磊特别善于从“普通”的线索中深挖出“不普通”的故事。有一次,她接到一条辖区工读学校的学生乐队在全国打击乐比赛中获奖的线索,在采访过程中,她敏锐地“嗅”到了另一个“隐藏”的报道主题:工读学校被外界过度“标签化”的处境和学校管理难等问题。为了完成采访,她多次进入学校,不仅采访学生、老师、校领导,也倾听辖区民警、高校专家等各方声音,最终制作刊播的这则深度报道,获得福建新闻奖。
用平实视角 讲述有血有肉的故事
生活、工作在人文底蕴深厚的集美,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也成为包磊不断挖掘的新闻富矿。
主题纪录片《学村星火》以影像纪录、口述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回望革命星火在集美学村兴起、发展,直至燎原闽西南的动人历史;系列专题纪录片《嘉风正浓》,通过各行业从业者对嘉庚精神的讲述和践行,致敬嘉庚先生……面对重大主题报道,包磊擅长用平实视角切入,内容有血有肉,与观众共情共鸣。
随着集美区融媒体中心成立,《纪实集美》栏目组也转型为总编室,包磊承担起频道内容运营与融媒作品创作双重任务。她和团队不断创新,陆续推出少儿融媒节目《绽放吧,小花!》、百集融媒节目《南侨回忆录》青少年诵读版等融媒体作品。身处不断变革的融媒体时代,包磊认为,自己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始终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