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剪辑。他们像一支笔,记录时代变迁,他们像一盏灯,点亮人间真情。
生活中,他们是贤妻、是慈父、是良母,是爸爸妈妈心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我们走近报社四位记者、编辑的家人,听听他们讲述新闻人的“家长里短”。

林露虹(右)在采访中。(厦门日报记者 杨进福 摄)
丈夫眼中的她:从怯生生的女孩 到独当一面的“首席”
●姓名:林露虹
●岗位: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二级首席记者
●感言:近些年采访碰到老友,不少人会说:“你还在做记者啊!”是的,“我还在。”这时代变化快,几乎一天一个模样,但能亲身扎进时代浪潮里,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对我来说既是收获更是成长。我还会继续在路上,做好这份工作。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妻子是记者,丈夫有什么样的感受?近日,林露虹的先生汤云溪接受了采访。因夫妻二人都深耕经济领域,这给两人带来了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不过对于林露虹的敬业,汤云溪也颇有微词,借着记者节的契机“吐槽”了一番。
汤云溪认为,因为妻子当记者,导致自己对记者这个职业已经“祛魅”了——不仅假期时常无法休息,晚上睡觉还常被报社编辑打给她的电话吵醒,为此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质量。
他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点好,就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不过这个自由得打上双引号,因为即使在家里,林露虹也总在忙着打电话和写稿。好处是无意间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看到爸爸妈妈在家都在忙碌,两个孩子都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阅读。
看似在吐苦水,但汤云溪对妻子身为记者的骄傲其实早就悄悄流溢——两人最早是因为电影爱好者的身份而走到了一起,但随着林露虹加入经济报道领域后,会计专业出身的汤云溪先是成了林露虹的免费经济学老师,常常为她解答各种疑问。慢慢地,她反而成了分享者——时不时转一条报道,告诉汤云溪行业的最新资讯。
结婚以来,两人从未因没话聊而感到烦恼,恰恰相反,记者身份带来的广阔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更多话题。“受妻子去年做新能源车企报道的影响,我也开始了解这一领域,去年正式参与了新能源出口业务。”汤云溪说。
见证妻子一路走来,汤云溪十分感慨,那个刚相遇时还有点怯生生的女孩,如今在企业高管面前能够就专业话题侃侃而谈。近年来,林露虹作为报社骨干记者参与“走进一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领航 从0到1厦门产高科技产品背后的故事”等系列报道,聚焦厦门科创企业新技术、新动能,通过报道生动展现厦门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不过,作为丈夫,他同样看到了作为专业记者的妻子背后柔软的一面——她也曾因为压力大而在沙发上偷偷掉眼泪。他深知,唯有理解、支持和尊重,才能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向前,爱之所爱。
一路向前的林露虹,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首席记者,她长期深耕产经报道,多次荣获省、市新闻奖。如今的她,又积极更新自己的“技能包”——当出镜记者,学习AI工具、短视频剪辑……汤云溪说,相信融媒体时代,她会诞生更多的好作品,用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厦门产业发展的脉动。

林燕贞(左二)与家人合影。(受访者 供图)
丈夫眼中的她:从业20年 热爱不变忙碌不减
●姓名:林燕贞
●岗位: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一级首席编辑
●感言:今年是我新闻从业的第20个年头,以前跑现场写稿子,后来追热点做新媒体产品,工作中还要会“玩梗”,说实话一开始还真不习惯。但不管平台和载体怎么变,讲故事的方式怎么变,不变的,仍是好好做新闻、做好新闻的初心。在当下,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坚持的事,而我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无论是新闻战线的“新兵”还是“老将”,一起继续好奇,继续热爱,继续前行!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谭心怡)“感觉她太忙了,越来越忙!”提起妻子林燕贞,潘智慧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此。
今年是林燕贞在厦门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的第20年。有些凑巧,前10年她是采访中心的记者,后10年转岗到新媒体中心,切身感受着媒体融合变革的浪潮。
“以前当记者总往外跑,特别是台风天这种特殊日子,别人是往家赶,她是赶着出门采访。”潘智慧对妻子的记者生涯记忆深刻,“后来成为新媒体中心编辑,比较不用出外勤,本以为会轻松一些,没想到,更忙了!”潘智慧语气里满是心疼。在他的印象里,台风“莫兰蒂”“杜苏芮”期间,妻子都和部门同事一起,在单位24小时轮流值守,以便及时推送市民关注的民生新闻和服务信息。林燕贞笑着补充说,新媒体是团队协同作战,信息发布要权威准确,也要快。“多少人关注着厦门日报的新媒体平台,有消息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推送!”
“瞧,她这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倒是一点没变!”林燕贞2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里,潘智慧一直陪伴在旁,对妻子十分了解。他还记得,2004年的某个凌晨,接到附近火灾线索的她,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而那时她还只是个实习生。如今,时代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了,新媒体岗位上的她,更是松懈不得。紧盯热点新闻并及时作出反应,审核大量融媒体稿件、产品以及专题策划等,是她的工作日常,周末值班更是要从清晨7点忙到夜里12点,重要报道期间随时待命。长时间盯着手机和电脑屏幕,她原本做了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眼睛,这两年视力下降,又重新戴起了眼镜。潘智慧笑称:“做新媒体以后,她好像职业病更重了。有时转发新闻或短视频跟她分享,她先注意到的是人家的标题做得好不好,用了啥新技术,阅读量有多少……”潘智慧说。也是这样的认真和坚持,让她从业以来拿下了多个福建新闻奖、厦门新闻奖。
在潘智慧的印象里,全家人都秉持着让林燕贞“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理念,岳父岳母承包了家务活;他工作也忙,但下班后会和妻子一起带娃,买回她喜欢的美食;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看到她打开桌上的电脑,家里的三个娃就知道妈妈又要值班了,会比平日更为乖巧,让她可以安心工作。而她在工作之余、干练之外,也把温柔和陪伴留给了家人。

王东城参加“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时,在直播点留影。 (受访者 供图)
儿子眼中的他:像个语文老师 总埋在电脑前
●姓名:王东城
●岗位:厦门晚报时政新闻部首席记者
●感言:有人问过我,如果要当好一个新闻人,需要做到哪些?我的答案是四个字:“理索当燃”。“理”就是理性,我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洞悉背后的逻辑。“索”就是求索,这个行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求索,掌握新的书写工具,赋能新闻工作。“当”就是担当,在岗一分钟,绷紧六十秒,如履薄冰。“燃”就是对新闻保持高燃心态,一点就着,穷追不舍。我会以此自勉。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从事新闻工作17年多,在他自己眼里,他是一个很简单的i人(指性格内敛),闲暇的时候,喜欢喝茶和阅读,不喜欢外出。在家人眼里,他却是复杂多面,逮到人就可以采访聊天的善于交际的e人(性格外向)。
他叫王东城,在厦门晚报从事记者工作已经17年有余。今年,他获得2024年度厦门新闻奖人物奖,此外,还有通讯、评论等作品获得厦门新闻奖一等奖。
王东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仔仔,小儿子卡卡。“记得大儿子仔仔三年级左右开始学写作文,起初他没有找到门道,觉得作文难写。我知道后,有些来气。记者的小孩不会写作文?我不接受。”王东城说,他特意花时间给孩子上了“作文课”,一番操作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几天后,仔仔的一篇作文拿到了A+,回家后立马报喜。那时候,仔仔还不懂记者的职业有啥不一样,觉得王东城像个语文老师。
小儿子卡卡更有意思,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描述各自父母亲的职业,卡卡准确地回答了他爸爸是一名记者,但是当老师问知不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卡卡脱口而出:我爸爸是修电脑的,令人哭笑不得。从卡卡嘴里得知这段趣事后,王东城特意问小儿子:为什么说爸爸是修电脑的?卡卡回答说:因为睡前跟睡醒经常看到爸爸在看电脑。
从业以来,王东城获得过厦门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作品更是多次获福建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他认为,坚守新闻事业就像跑长跑,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绵绵用力。这个过程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一次次能量补给。“当然了,家人的关心也多种多样。”王东城说,比如周末的时候,他妻子会更多带娃,让他可以有比较好的休整。在王东城刚入职那段时间,他在泉州工作的父亲会每天看《厦门晚报》电子版,看王东城当天有没有出稿,如果没有看到名字还会打电话了解情况。“这种‘云监工’实际上很温暖,我很受用。”王东城感慨。

陈嘉汶(中)与家人合影。(受访者 供图)
父母眼中的她:报社的“台柱子” 家里的“大宝贝”
●姓名:陈嘉汶
●岗位:海西晨报记者、主播
●感言:从业3年多来,我从一名夜班编辑成长为新闻出镜记者、活动主持人,再到如今“嘉问时间”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报社的平台托举,而传统新闻人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底气与通关法则。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信念,奋楫笃行、奋勇争先,在创新中传承专业,在变化中守护真实。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上个月,海西晨报社成立“嘉问时间”工作室,陈嘉汶为主理人。“嘉问时间”也成为率先推出的晨报名主播系列IP之一,吸引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陈嘉汶一家人都非常振奋。母亲林女士说,看着女儿揭开金灿灿的牌匾,自己激动得眼眶发酸,忍不住感慨:“我们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是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陈嘉汶读高二时的一天,突然兴冲冲地跑到父母面前说:“爸、妈,我想学播音主持!”看着女儿眼神发亮的样子,父母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支持。他们带着陈嘉汶辗转各地参加学习与培训,一路为她的梦想保驾护航。陈嘉汶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入职海西晨报。入职一年内,她便同时担任记者、编辑、主播、主持等多个岗位角色。
“我们不懂那些高深的关于媒体融合的话题和业务,只能尽全力支持她的工作。”林女士笑着对记者说。这份“后勤保障”主要包括:夫妻二人轮流担任女儿的“专属司机”、悉心为她准备晚饭,妈妈给陈嘉汶的舞台着装作参谋,录制工作Vlog时,家人也会在旁提醒她注意语速语调……当然,家人们都不会忘记的,是给陈嘉汶的每个新媒体作品点上“小心心”。
镜头前、舞台上的陈嘉汶光鲜亮丽,唯有家人,才能看见她背后的付出。林女士说,女儿内心要强,为了实现上台脱稿的目标,常常深夜仍在背诵主持稿;清晨5点多,她已起床化妆,随后马不停蹄赶赴各类活动现场。因工作压力与紧张情绪,陈嘉汶偶尔会出现胃肠不舒服的情况,“我们做父母的,尽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仍会开导、激励她”。
因为是家中长女,陈嘉汶常常被父母称为“大宝贝”,一家五口亲密无间。现在,他们都是“主播陈嘉汶”的忠实粉丝。下班回家后,陈嘉汶常会笑着招呼父母:“爸,妈,泡茶!”随后就坐下来,分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而陈嘉汶与弟弟妹妹也无话不谈,尽管弟弟妹妹年纪尚小,却为事业上“闪闪发光”的姐姐倍感骄傲。
“希望你能坚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继续攀登更高的台阶,我们全家人都无条件地爱着你。”在记者节这个特别的日子,谈到女儿的未来,林女士特别温柔地对陈嘉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