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馃子、浆子、豆腐、切糕、炸糕、卷圈、煮玉米、烤山芋、杨村糕干、老乌豆——都来买喽。”
你以为这是相声的贯口?其实,这是当年三岔河口的一口气叫卖调。三岔河口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祥德斋糕点等“老味儿”都从这里诞生。
老味儿煎饼果子、老味儿炸糕、老味儿糕点……在天津各处转转,“老味儿”这个词会频繁出现在小店的招牌上、商贩的叫卖声中。老味儿,顾名思义,也就是传统的味道。在不少人看来,食物有了这种味道才算得上地道。



有人说:“老味儿是一种怀念。” 一口老味儿,往往让吃的人想起与天津这座城市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如今,许多“姥姥小时候买过、妈妈小时候买过、我小时候也买过”的“老味儿”已成长为一家家老字号。
你是否想过,那些记忆里的老字号,如今都怎么样了?
老字号,老吗?
“来天津不喝天津海河牛奶,等于,没来……”
从经典的可可口味,到新奇的煎饼果子味、香菜牛油果味,再到天津大爷的津味儿宣传,海河牛奶已经第N次“出圈”。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聚焦在‘好喝’,现在发现,牛奶也可以‘好玩’。”海河乳品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邹旸说。
怎么才算好玩?不仅脑洞要大,还得足够接地气。海河牛奶的新口味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从天津早点获得灵感,于是煎饼果子、炸糕纷纷加入;再如跟天津的曲艺文化“借梗”,“抖包袱”“叫小番”成了雪糕名儿;还可以跟“津农精品”茶淀玫瑰香葡萄组成新的津味CP……“上了之后在哪买?”“济南哪里有?”“运宜昌来,谢谢。”“我就想知道山西给不给发货。”好玩的牛奶正在走出天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玩。
城市像一片沃土,用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滋养着老字号,这既让老字号们“脑洞大开”,也在反哺城市本身——即便身在异地,当人们尝着一道道“老味儿”,与天津的互动也就开始了。
老字号,真的老吗?如果你还没找到答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比如问问,一家老字号究竟有多少岁?
如果这个问题由祥禾饽饽铺掌门人杨明回答,他可能会给出两个答案:“祥禾”既是传承百年的非遗,又是一个成立10年的民营企业。
因为叫“饽饽铺”,一度有很多街坊进店问,“你这窝头有吗?”大家到柜台一看,才明白这里卖的是点心。饽饽曾是宫廷面点的统称,杨明的爷爷师从清代御厨,学习宫廷点心的手艺,也就有了一家叫“祥禾饽饽铺”的店。
10年前,从事IT行业的杨明从广州回到天津,接了父亲的班,决定让这家老字号“新”起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杨明有自己的想法。看准电商的火爆前景,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祥禾饽饽铺从西南角电商孵化器再出发,“好吃的非遗”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年销售额也已从10万元突破至3亿元。
老字号,凭什么不老?
网友说,天津人开店主打一个松弛,要么用姓氏起名,像泥人张、风筝魏;要么用地名为“号”,像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其实,松弛只是表面,就像天津人的生活;内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就像天津人的心气儿。哪一家、哪一号里,不带着自家响当当的绝活儿?
有绝活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像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说三岔口,“要想在这儿立足就不易了。谁知道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要想站稳脚跟,就得亮出十八般武艺,敢变革、能创新。
“万紫千红”,那个奶奶和妈妈用过的“雪花膏”,如今正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点开“万紫千红”在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账号,一个作品的评论数超过3000条,原来是品牌方号召网友给新香型投票。为此,评论区“战况”相当激烈:“檀香,要纯木质檀香。”“太奶,要不咱出点果香呢?”“我要绿茶,我要绿茶,我要绿茶!”“太奶,你只管出,我会买。”
许多网友笑称“万紫千红”为“太奶”。这个称呼既凸显出老字号的品牌之老,又折射了老字号客户的年轻。一边仍旧保留传统生产线、保留核心工艺;一边升级配方、建智能化车间、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来指导研发。这个年近百岁的“奶奶级”品牌深知,老字号不能“吃老本”,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正在过去,必须要再练新绝活,才能越活越年轻。
越活越年轻的还有长芦汉沽盐场。这里不仅产盐也产“情绪价值”。有网友用几个“可以”总结盐场的新打开方式——可以拍照、可以喂小动物、可以坐小火车、可以爬到高高的盐山上照相。在这里,有人登上高达十几米的雪白盐山俯瞰千年盐场;有人化身“盐”究员,品读制盐流水线,参与古法制盐……一场高“盐”值旅行的背后,浓缩了一家老字号的创新之路。
老味儿也好、老字号也好,总是承载着一种情怀。但一个品牌若只有老、只有情怀,就会变得老态龙钟。当新技术、新需求、新消费观念随时代而来,老招数接不住新打法,渗透到骨子里的工商基因就会“催促”你,赶紧动起来、活起来,用务实和求新去解锁新路子。
经得住百年风雨,是老字号之所以代代传承,走到今天的原因所在。经得住市场洗礼,才是老字号不老,走向未来的活力秘诀。
你记忆的“老味儿”还有什么
咱们评论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