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的心理类直播间,如“3天摆脱原生家庭”“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等,吸引观众互动并引导其购买课程。有消费者表示确实有帮助,也有人质疑其不专业、骗钱。(据1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线下专业心理咨询的高昂费用与地域限制将不少有心理困惑的人拒之门外,与此同时,直播间的匿名环境与主播的即时共情,恰好提供了陌生人“树洞”的安全感。这种形式不仅降低了求助门槛,而且通过社群互助构建了情感支持网络,将心理问题从私人领域推向一定范围人群间的讨论,客观上推动了心理健康理念的普及。
然而,这种直播课程也有值得商榷的另一面——公开连麦虽能引发共鸣,却将创伤暴露于围观者审视之下,一句随意的评论便可能在求助者的“伤口撒盐”。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主播以速成疗愈为噱头,将复杂心理问题简化为“3天摆脱原生家庭”的模板化课程,通过反复扒开伤口(如要求学员书写“伤害清单”)制造依赖,而非提供专业清创。这种流量驱动的运营模式,将心理服务异化为情感消费的狂欢场。
直播间的专业资质乱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潜在风险。主播队伍中,少数具备专业背景与丰富个案经验的咨询师确实能通过系统课程提供科学指导,但也有不少标榜资深头衔的主播却连基本伦理守则都模糊不清。例如,有主播在连麦中要求学员提供出生日期,并套用模糊理论贴标签,这种随意诊断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误导求助者将正常情绪波动病理化。
监管的缺位也导致行业标准混乱,公众难以分辨一场直播究竟是知识分享还是潜在心理干预。当“回避型依恋”等专业术语被滥用为营销话术、当心理概念沦为流量工具,其公信力难免被掏空。更需警惕的是,部分课程将心理问题包装为可售商品,以疗愈铠甲为话术诱导消费,却避而不谈效果的可持续性,最终形成“付费—失望—再付费”的恶性循环。
整治这一乱象须在提升公众辨识力与建立完善行业规范方面双重发力。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心理服务时要坚守三大原则:一是查资质,即主播应有正规培训经历与督导记录;二要明确区分科普、教育与治疗的不同形式;三要避陷阱,即警惕万能话术与隐私索取。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真正的心理科普应聚焦知识传递,而非动辄做些不切实际的承诺;若课程涉及痛苦议题,则须转向专业机构而非依赖直播围观。有关部门应通过分层监管明确直播连麦的边界,禁止以心理咨询为名义公开暴露消费者创伤,同时推动平台切实履责,要求主播公示资质并设置相应举报机制。
网络心理直播课是数字化时代的双刃剑:它用共情与便捷为心理服务带来更多光亮,却也可能因流量贪婪与专业失范,将求助者推向黑暗。从长远看,这类课程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成为专业服务的导流入口——通过科普激发求助意识,引导求助者进入正规治疗渠道,从而完成从流量密码到科普桥梁的身份转换,让每颗寻求帮助的心都能被安全地托举。
来源:中国消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