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吓不倒、压不垮,用胜利赢得和平和尊重。”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10月24日,由湖北省委网信办指导,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特别策划的融媒体报道《【有理有句】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武汉市军休四中心军休干部周义仁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镜头前讲述了他从战火中走来,见证国家从贫弱到强盛的感人故事。
报道一经发布,便被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转发,以超过5000万次的规模形成刷屏式传播,引发群众共鸣。七十五载光阴流转,在不再有硝烟与号角的和平年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这代人的“胜利”,究竟该如何书写?
历史的“胜利”,是基石,是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周老和他战友们所赢得的胜利,是刺破凛冬、照亮民族前程的曙光。这胜利,是黄继光用年轻胸膛堵住敌人枪眼时迸发的生命之光,是邱少云在熊熊烈焰中为保全战友而纹丝不动的钢铁意志,是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时震彻山谷的呐喊。这场胜利为我们换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让世界听到了“不愿打仗,但绝不畏战”的中国声音,更在精神层面彻底扫除了积贫积弱的阴霾,它所蕴含的“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民族面临挑战时能被瞬间唤醒的集体记忆与力量源泉。
时代的“胜利”,是出彩,是万千梦想的璀璨星河。如今,我们无需用胸膛去堵枪眼,但科技的“高地”需要我们去攻克;不必用双腿跑过敌人的车轮,但发展的“赛道”需要我们去领跑。因此,今天我们书写的“胜利”,其形态必然更加多元与丰盈。既是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也是徐颖执着坚守让“北斗”照亮中国导航系统,是一位芯片工程师在显微镜下终于调试通路的那个瞬间,是一位乡村教师看着自己的学生走出大山时欣慰的笑容,更是每一位普通人在人生赛道上奋力拼搏后获得的那份内心充盈与价值实现。这千千万万个“小胜利”,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的,正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磅礴江河。
传承的“胜利”,是担当,是写在大地上的未来答卷。 从从前战士们枪膛射出的子弹,到今天我们实验室里生成的数据代码,表象虽已天差地别,但其精神谱系却一脉相承。战场上的“吓不倒、压不垮”,与科技攻坚中的“十年磨一剑”、市场搏杀里的“永不言弃”,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气质在不同历史场景下的生动展现。这份跨越时空的信念火炬,如今已传递到我们手中,它要求我们不再仅仅是功绩的“聆听者”,更要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公”。我们的答卷,正书写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验室里,书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在每一个恪尽职守的日常中。
七十五年前,先辈们用生命和意志写就的胜利,大写在全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史册上。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正以奋斗为笔、以时代为卷,奋力书写一个更具象、更立体、也更属于我们自己的“胜利”。这胜利,关乎梦想与价值,关乎责任与传承。当14亿人的胜利星火汇聚,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前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思婷(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