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向青山:以创新破题,用匠心授课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24

向青山。 周韬 摄

□芮天舒祁绩

“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其间贫病交加。可他从没停下笔,在给朋友的信里这样写道: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主题教室里,向青山站在一块展示《资本论》创作历程的展板前,为学员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作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他深刻认识到党校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坚守党校初心,聚焦主责主业,持续耕耘,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创新与突破。他教授的课程先后获评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并参评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个人多次获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年度优秀教学一等奖、三等奖。

让党的理论课程“入耳”更“入心”

2012年,从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的向青山,通过招聘进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开启了他的党校教师生涯。他积极利用党校打造的马克思主义主题教室作为教学场地,与同事合作开设了“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主题教室”课程,旗帜鲜明地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阐释。

为了讲好这堂课,向青山反复摸索,总结出三条核心路径——

内容选择有考量。“我不喜欢干巴巴地讲理论,总爱找些历史细节。”他举例说,课堂上会从马克思、恩格斯年轻时的志向讲起,延伸到他们在艰难时刻的选择,再结合其理论思想与实践斗争,将“知行合一”的道理藏在故事里。“我希望学员听完能觉得‘有收获’,真正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语言表达有巧思。他善于以一条主线串联多块展板内容,避免零散,语言力求通俗生动,适时穿插案例、设置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员听得懂、愿意听。

时间把控有探索。他根据学员反馈,多次调整讲课时长,最终将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确保内容讲透的同时不让学员感到疲劳。

更具创新性的是,向青山采用“实境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的模式。“我会在PPT上列出几个话题,学员对哪个话题感兴趣,我就深入阐释。”他常从马克思、恩格斯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出发设置问题,引发学员思考:“比如‘马克思后来为什么那么穷苦’,其实是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他和恩格斯把积蓄都拿去办报纸了,后来作为革命流亡者来到英国,一时间没有稳定收入,而陷入困境。”向青山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学员感受到共产主义者在重大选择时的坚守。

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更“沉浸”

在教学内容创新的同时,向青山也在教学形式上寻求突破。

受其他党校探索党史情景模拟剧的启发,他与教研部何良副教授等教师合作成立项目组,先后创新打造了“遵义会议的历史选择”“抗美援朝的艰难决策”两堂党史情景模拟课程,通过“学员扮演角色+课堂互动交流+教师总结提升”的教学形式,让党课课堂“活”起来、让学员“动”起来、让效果“实”起来。

剧本创作严格遵循“史料为基、真实为本”,反复查阅历史档案、重要领导人回忆录、权威部门出版的人物传记,对关键场景与人物对话进行多方考证,确保台词与细节真实准确,充分体现历史的严肃性。

向青山认为,以往学员在理论课上只是“听”党史,而通过情景模拟剧,学员通过搜集资料、揣摩角色、课堂排练,实现对历史从“听过”到“收集、整理、演绎、感悟”的深化,更好地引导学员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为党校教学工作“赋能”更“提质”

近些年,向青山结合十余年教学实践与思考,先后两次参与全省党校系统教学规律研究课题,并分别担任研究报告主要撰写人和首席专家。其中,2022年的课题聚焦“党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2024年的课题聚焦“新时代领导干部能力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

“党校青年教师上党课,最怕的就是对学员工作内容不熟悉。学员多来自基层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授课者若缺乏实践积累,难以服众。有实践经验,讲课味道自然不同。”在研究“党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课题时,向青山提出党校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探寻学员提出问题的答案。

“未来,我还会继续扎根党校讲台,不断探索如何把理论讲得更透、把课程教得更活、把研究做得更实,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让学员们能从课堂上汲取力量,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向青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