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南大门和科教资源集聚区,江夏区以扎实的创新发展实践,生动演绎着从“科技强”到“产业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
夯实平台根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江夏区依托24所高校、12个国家级实验室平台、90家创新平台和31家孵化器等丰富科教资源,持续推动高校“富矿”转化为发展“金矿”,构建起支撑原始创新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内,“90后”清华博士沈楚洋团队正全力攻坚量子重力梯度仪,为深地资源勘探与地质灾害预警开辟新的技术路径;江夏实验室在“人民英雄”张定宇带领下,成功研发出治疗A型血友病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在药效媲美原研药的同时,将患者用药成本降至四分之一,展现出“南光谷”生命健康领域的硬核实力;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制的月面展示国旗,不仅是新材料研发的重大突破,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诠释。通过持续推进“环汤逊湖大学创新带”建设,江夏将各类创新平台有机串联,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赋能企业主体,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江夏区着力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精准政策与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科创33条”与总规模达726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甚至敢于“容亏60%”,为硬科技企业留足成长空间。在这一机制推动下,普迪真空科技从20人初创团队起步,逐步发展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实验室真空装备领域跻身全国前三,实现年营收1.6亿元的跨越;安湃光电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生产线,突破3.2T光芯片物理极限,让“江夏智造”闪耀国际舞台;AR头部企业灵伴科技将华中总部及研发中心落户江夏,带动人工智能产业链集聚发展。这些企业的茁壮成长,印证了江夏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务实作为,也展现出政府与企业在创新路上的双向奔赴。
优化人才生态,激活创新源头活水。江夏区积极营造“热带雨林”式的人才发展生态,以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近期升级推出的“汤逊湖人才十五条”,通过“企业认定、以投代评、以赛代评”三项机制,打破传统人才评价壁垒,推动招才引智走深走实。“企业认定”赋予重点民营企业人才举荐权,“以投代评”让市场投资行为成为人才评价标准,“以赛代评”则以竞赛成果直接印证人才实力,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开辟快速通道。配合科技工作者社区建设与全方位服务保障,江夏正成为青年人才安心创业、大胆创新的理想之地,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人才动能。
江夏区以建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建强平台、赋能企业、集聚人才,不断巩固创新策源功能,激活新质生产力。展望未来,江夏将继续以“聚力转型、奋勇争先”的奋斗姿态,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勇当排头兵,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为新时代英雄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江夏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子旭(“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