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老字号何以激活新消费?探寻市南老街的时光密码与未来答卷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10-07

鲁网10月7日讯秋日的海风拂过青岛栈桥,咸湿的空气里混着桂花的香气。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将至,中山路两侧的梧桐叶尚未落尽,红瓦绿树间,老字号的门匾在串串红灯笼的映照下泛起温润的光泽。

这些老字号的诞生,本身便是一段段城市传奇。它们从街头巷尾起步,凭借诚信经营、精湛技艺和对品质的执着,一步步成长为青岛的活态记忆。

而今,在市南区老城改造的浪潮中,这些百年老店正以一场“静默的革命”,讲述着传统与未来如何温柔共生

守艺:时光淬炼的“慢功夫”

在市南,时间有两种刻度:一种是潮汐涨落,另一种,是中山路上老字号的晨昏。它们不急于追赶时代,却在日升月落中,沉淀出一座城市独有的呼吸与节奏。

清晨六点,宏仁堂的药香已漫过中山路。戥子起落间,药材在老师傅的指间流转,仿佛在丈量时间的重量。这家始于乐家老铺的药堂,依然恪守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祖训,将时光封存在每一味药材里。

来自潍坊诸城的游客陈女士在药柜前驻足,她特意来为母亲配调理药方:“我姥姥年轻时在青岛工作,当时就来宏仁堂抓药,现在轮到我来了。”她轻轻嗅了嗅空气中弥漫的草药香气,“在这个什么都在加速的时代,还能找到这样坚持古法炮制的地方,让人特别安心。”

不远处,亨得利眼镜店里,也延续着一段跨越三代的城市温情。

“这副眼镜陪我奶奶四十多年了,能修好真是太好了。”在中山路亨得利店里,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王女士捧着刚修好的老花镜,语气里满是欣慰。

这副法国老花镜是她奶奶年轻时的心爱之物,镜腿两年前断裂后,她跑遍了青岛多家眼镜店都被告知“修不了”。“奶奶虽然不说,但我知道她舍不得。”作为青岛人,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亨得利”这家百年老店,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把眼镜带了过来。

令她感动的是,店里的老师傅一看就明白这副眼镜的分量。“老师傅说,这种老物件他见得多了,每一件都承载着青岛人的记忆。”王女士说,“这不只是修好了镜腿,更是把我们家三代人的记忆重新连接起来了。”九十多岁的奶奶得知后,高兴得连连点头:“还得是咱青岛的老字号。”

这次经历,让王女士对这座城市多了更深的理解。“亨得利不只是一个老招牌,它见证了我们几代青岛人的生活,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那副被细心修复的眼镜,仿佛也在静静地诉说着: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快速更迭的时代,总还有人愿意为一份记忆停留,为一段时光守候。这守候里,有手艺的传承,更有对人与物之间情感的深深敬意。

中山路,作为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起点,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城市的年轮。从盛锡福的草帽到天真照相馆的镜头,从春和楼的香酥鸡到宏仁堂的药房,这些老字号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既坚守传统的精髓,又在时代中从容调适。

在天真照相馆,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刘先生刚拍完一套民国风写真。“没想到老照相馆的技术这么时尚,”他赞叹道,“他们把人像摄影的传统精髓和现代审美结合得特别好。这组照片我要带回去,让朋友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青岛老味道’。”

守艺的本质,或许不在于固守不变,而在于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就像秋日里中山路上的梧桐,年年落叶,岁岁新芽,但树的根脉,始终深扎在这片土地。

破界:老字号的“二次创业”

老字号的创新,从来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价值重塑。

在凯菲冰激凌店铺前,有一对专程从北京而来的情侣。女孩手中举着的,正是她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购买的“五月的风”文创雪糕——她已在五四广场与雕塑合影,又特意寻到中山路这家凯菲冰激凌店继续打卡。“这不只是一支雪糕,”她笑着说,“这是可以吃的青岛记忆。小红书上很多人推荐,樱桃味很清爽,和‘五月的风’那抹红色特别配。”

女孩手中的那支雪糕,恰是凯菲面对哈根达斯在高端酒店渠道强势布局的回应。

当国际品牌以Logo构建消费壁垒,凯菲选择的是一条“品质+情怀”的差异化路径。“他们卖的是品牌,我们卖的是城市的记忆。”凯菲创始人董兆昆说。在他看来,品牌真正的竞争力,不只来自三十年积累的产品口碑,更来自与青岛人情感深处的那份“味觉联结”。正是这份温度,让凯菲在冰冷的渠道竞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

从街边冷柜到五星级酒店,从日常消费品到城市文化符号,凯菲完成的不只是渠道的跃迁,更是品牌价值的重塑——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冰激凌,而成为一种可品尝的、流动的青岛记忆。

春和楼的焕新,则为“老字号如何在当代生长”写下了一份生动注脚——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迹,而是在延续血脉的同时,勇敢地吐纳时代的气息。

这家拥有133年历史的“岛城鲁菜第一楼”,曾接待过无数名人贵客,其香酥鸡、油爆海螺、九转大肠等经典菜肴,早已超越菜品本身,成为几代青岛人味觉记忆中的乡愁坐标。

随着上街里区域的繁华复兴,春和楼在双节前夕以全新面貌迎客:中国红元素装点门庭,在保留传统底蕴的基础上,也注入了轻盈的时代感。它不仅在坚守鲁菜本味,也大力开发创新菜品,推出“老字号+新派融合菜”的菜单,将传统鲁菜与现代烹饪技艺结合,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成为老城焕活中一道兼具厚度与温度的风景。

来自杭州的游客张先生在品尝香酥鸡后赞叹道:“原本以为老字号更多是长辈们怀旧的地方,没想到这里的氛围和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这道香酥鸡外酥里嫩,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连单霁翔院长都称赞过的名菜,今天亲口尝到,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可以吃的文化遗产。”

老字号的“触网”同样令人惊喜,积极布局线上平台,主动拥抱新赛道,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亨得利67岁掌门人亲自直播带货;春和楼推出电商平台,香酥鸡线上销量翻倍;天真摄影通过天猫旗舰店将业务扩展至全国,线上营收占比超50%;海滨食品则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宜今兴糕点通过线上推动,产品复购率可达40%……

老字号的年轻化突围,源于对“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深刻践行,实现了从单一门店到生态圈层的跃升。

共生:老街区的灵魂重塑

黄昏时分,中山路上的老字号陆续亮起暖黄的灯光,与天边初现的明月遥相呼应。这光,照亮的不仅是一条街、一家店,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当代焕新的生动实践。

目前,市南区共拥有24家老字号企业,包括7家中华老字号、2家山东老字号和15家青岛老字号,总数占全市老字号数量的20%。

从行业分布看,它们涵盖餐饮、食品、医药、摄影等多个领域,其中餐饮与零售约占70%,仍是发展的主力。而中山路,正是这条老字号生态链的核心承载区——已有9家老字号在此扎根,包括春和楼、海滨食品、天真摄影、宏仁堂、盛锡福等5家中华老字号。

据悉,今年还有孚德、佛桃等3家企业计划入驻,宏仁堂也将对原有门店进行升级,进一步强化中山路的老字号集聚效应。

在生活林糕点铺前,一位带着孩子的本地妈妈感慨道:“我小时候就跟着妈妈来买蜜三刀,现在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味道还是那个味道,但店里的体验更丰富了。”孩子手里拿着新式的动物造型饼干,眼睛却仍盯着玻璃柜里金黄的蜜三刀——传统与新奇,在这一刻悄然对话。

这种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一个缩影。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脉传承与商业活化相促进,老城区逐步构建起一种“新旧共生”的有机生态。

一方面,政府通过资金配套、减税减租等举措,支持春和楼、海滨食品等存量老字号开展品牌创新、拓展市场;同时积极引进新老字号,打造集聚效应,推动“老字号+餐饮”“老字号+文创”等新业态发展。

今年3月,青岛市在中山路启动老字号非遗特色美食街建设,同步制作《老字号乐购青岛地图》,将老店旧址转化为可逛、可尝、可打卡的城市新景观。

另一方面,市南区也通过举办老字号座谈会、推动电商平台合作、组织参展推广等方式,助力本地品牌“走出去”,提升影响力。历史城区不仅为老字号提供了焕新的舞台,更通过系统性的赋能,让它们从“老”的象征,转变为街区焕新的文化符号与商业引擎。

灯光下的中山路,正见证着一段由老字号共同写下的城市叙事——它们不仅是岁月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前奏。

老字号的新生,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的修行。它们如同海边的礁石,既经受住了时光的冲刷,又懂得在每次潮来时调整姿态。从“头戴盛锡福,手戴亨得利”的顺口溜,到直播间里的互动点赞,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品质的执着与对诚信的坚守。

在市南区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中,老字号不再只是被保存的标本,而是活跃的文化基因。它们如同一条条隐形的脉络,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让历史不仅在博物馆里被观看,更在日常生活中被体验、被传承。

当国庆的礼花在夜空绽放,这些跨越世纪的老字号依然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固守旧物,而是让传统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通讯员 徐雅琳)

责任编辑:刘亮亮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