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青年报》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支‘红笔’写就的金课实践”为题,报道了汉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红笔网友俱乐部”育人的励志发展故事。“思政课不好上”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共识,汉江师范学院以一支“红笔”为载体的思政实践,早已超越普通教学探索,成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鲜活典范,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红笔”的名字源自汉师校友杨献珍“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箴言,从2014年胡文江老师牵头创建“红笔网友俱乐部”起,便锚定“传播红色文化、激扬青春正气”的核心。面对“网络评论没实用价值”之类的质疑,团队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用“短、平、快、暖”的文风打破思政教育“高台教化”的刻板印象。从时事热点到红色故事,从思政理论到青年成长,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让抽象的价值观变成可感知的生活思考。正如教育学院学生许洁从“写作小白”成长为评论大赛获奖者、红笔网初审编辑的蜕变,“一支笔撬动思想、改变人生”的背后,是思政教育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的真诚。
在信息爆炸、青年“机不离手”的当下,汉师没有回避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冲击,反而将网络作为育人主阵地,红笔网与校园广播站共享资源,每日精选时评口语化播报,让学生在听到《今天,我们谈一谈爱国》之类的作品时突然感悟何为“小我与大我”;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引入“叙事系统理论”,推出短视频、漫评等多模态作品,仅一年就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首个以网络素养为核心的省级思政金课。这种“小切口”撬动“大价值”的思路,让思政教育不再是课堂上的单向灌输,而是延伸到网络空间的持续对话,学生在撰写“小时评”时主动思考社会议题,在阅读他人评论时碰撞思想火花,“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精于表达”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了“求学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
汉师的实践从未局限于虚拟空间,而是构建起“思想引领。“红笔俱乐部”组织学生用脚步丈量革命老区,让大学生带着实地感悟撰写党史评论,文字自然“带着温度和信仰”;依托“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将线上评论创作与线下课程教学、课题研究联动,省部级“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等课题纷纷落户,让育人实践有了理论支撑;谋划编写网络评论校本教材、开设网络素养教育微专业,更彰显其系统化推进的长远眼光。这种模式下,学生从思政教育的 “被动客体”转变为“主动主体”,教师从“课程讲述者”转变为“实践动员者”,师生站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同一立场,形成了“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良好生态。正如本科阶段就加入了“红笔”时评小分队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杨睿华所言,红笔时评培养的不仅是写作能力,更让她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的自觉”,这正是思政教育追求的“入脑入心”。
十一年坚守,“红笔”写就的不仅是一篇篇时评,更是思政教育的“金课样本”。当下部分思政课堂仍存在内容脱离学生关切、语言追求“高大上”、方式局限于照本宣科。而汉师的实践恰恰证明,思政教育不必“端着”,只要立足青年特点、贴近现实需求,用青年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解构时政热点,就能打破“说教”壁垒,让正能量产生“辐射效应”。从胡文江老师一个人的坚持,到20余名师生核心团队的形成,再到无数学生的成长蜕变,“红笔”的故事告诉我们:思政教育没有“捷径”,但有“巧径”。这份“巧”,在于对青年需求的深刻洞察,对网络规律的准确把握,对育人初心的始终坚守。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红笔”。当互联网+”深刻改变教育形态,当青年思想日益多元,汉师以一支“红笔”为起点的探索,十一年如一日坚守“网络评论育人”,在“互联网+思政”新赛道上蹚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路,深刻回答了“思政教育如何立足实际、面向青年、入脑入心”的时代命题,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小载体”承载“大主题”,用“活方式”传播“真道理”,让思政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生活温度;既扎根校园,又联通社会。期待更多高校能从“红笔”实践中汲取灵感,找准思政教育与青年成长的结合点,让更多“金课”涌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欣红(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获得者)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