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千年丹青”跨越时空 文化遇到科技如何破界共生

来源:头条 浏览:1次 时间:2025-09-2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

当我们谈论文化的时候,科技以什么形式“上桌”?

“刚刚论坛开场播放的那段美妙的音乐,就是AI专为本次论坛创作的。”在9月23日召开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上,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为与会嘉宾“揭秘”开场秀。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期间,机器人在会场外亮相。主办方供图

有别于寻常的文艺座谈,这一场平行论坛吸引了剧作家、科幻作家、人工智能领域学者、城市发展研究者、企业家等,他们以“文化原创力”为关键词,或探索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或思考人工智能环境下文化的新使命。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全新的科技视角来重新解读这个项目的现在和未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提到的是系统整理和保护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遗产的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个项目自2005年启动,由浙江大学联合全球263家文博机构共同实施,历时17年完成。

刁常宇说,经过时间的推移,珍贵的文化遗产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褪色、剥落、霉变等种种威胁。“大系”团队收集了从先秦汉唐,直到宋元明清,流散在全世界200多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一共有12500件/套。团队成员确定了先进的技术参数指标,利用超过分辨率采集、数字处理、量化色彩校正等技术,完成了对现存绝大部分先秦至清代纸绢帛画的文化普查和数字归档。

在追求先进技术的时候,刁常宇和同事们也有“向后一步”的时候。他说,拍摄作品的相机是胶片相机而非数码相机。经过比较,无论是分辨率还是色彩的深度上,最后还原图像色彩的质感、饱和度方面,胶片相机完胜数码相机。

在“一进一退”之间,“千年丹青”得以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刁常宇说,科技之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解码器”;不仅是“保存者”,更是“唤醒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副主席暨专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认为,文化原创力在今天既非与旧传统决裂,也非将自己锁在不可触及的过去。

他了解到,中国皮影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在当时,用驴皮或牛皮剪刻、涂以鲜艳色彩的人偶,成为讲述史诗、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载体。

“最重要的是,这门艺术并未成为历史。”蒂托·洛雷菲斯看到,如今在陕西、四川等省份,皮影艺人们与数字动画展开对话,将投影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到了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戏不仅娱乐大众,还传递价值观。在欧洲,玩世不恭、调皮捣蛋的木偶角色不仅让孩子们发笑,也承担着社会批评的角色。

他认为,中国以数千年历史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中国既懂得保护遗产,也善于重新诠释这些遗产。它不仅利用科技来发展产业,而且保护记忆,教育新一代,并向全世界开放文化空间。

新技术给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新技术本身能否成为文化原创力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分享道,自己分不清红绿色,小学之后就没怎么再画国画。但是2023年,他“疯狂地喜欢上了AI绘画”,至今已经用AI画了12万幅画。沈阳一直关注AI的无限性和价值,他认为,人们要寻找的维度就是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未来是混合智能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AI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活动。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想法都表达出来,让AI完善,未来将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科幻作家王晋康说,新的人文思想要抛弃以“人的神圣化”作为自身的基石,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同时继续肯定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独特性。此外,新的人文思想必须顺应科技的最新进展,科技伦理要符合人类群体利益。

剧作家何冀平分享,创作、原创力的秘诀就是真实、真诚,故事要真实,作品要真诚。这两个“真”,保持创作的原创力、原动力,创作出新的有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作品。

无疑,在科技奔涌的浪潮中,文化原创力的未来,注定是“破界”与“共生”的协奏。王一川说,在奔涌向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孕育文艺创造的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责任编辑:刘世昕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