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2025年10月18日,在克罗地亚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全体成员大会上,来自中国的“00后”女孩鲁静怡代表亚洲接受聘书,成为全球11位“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之一。鲁静怡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她之所以被聘为“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重要原因之一是2024年9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上,鲁静怡赢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的金牌。
“00后”女孩鲁静怡,从迷茫的技校新生到闪耀国际舞台的技能精英,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人生赛道从不止一条,中高考不是终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用奋斗浇灌梦想,同样能绽放精彩。
打破“独木桥”思维,成功本就多元。大千世界,万紫千红,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色彩。长期以来,中高考被不少人视为“人生分水岭”,似乎只有跨过这座桥,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鲁静怡在化学实验室里找到了热爱,陕西姑娘邢小颖从高职毕业生成长为清华实践课老师,郭春光技校毕业后深耕连铸技术31年,将连铸机拉速从每分钟3米提升至5.73米,刷新全国纪录;高凤林焊接140多台火箭发动机,攻克暗物质探测器焊接难题,创新钛合金自行车技术并获国际金奖……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真理:成功从不是“单行道”,技能、热爱、坚持同样是打开人生的钥匙。教育部提出“无作业日”缓解升学焦虑,正是对这种多元成才观的呼应。当教育过度聚焦分数,孩子们被迫在统一赛道上“内卷”,反而可能扼杀个性与潜能。就像自然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有的擅长逻辑推理,有的精于动手实践,有的对色彩光影敏感,等等。强迫所有孩子在同一套评价体系里比拼,本质上是用“标准化”扼杀“可能性”。鲁静怡的逆袭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她跳出了“必须考名校”的思维定式,在职业教育的土壤里扎根,最终长成了参天树。
奋斗的内核就是在热爱里深耕。鲁静怡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逆袭”,而是奋斗的必然。鲁静怡在化学实验室技术领域的深耕,源于兴趣的驱动而非功利的追求;她日复一日重复实验操作,靠的是对技能的敬畏而非对分数的焦虑。这种奋斗,是与自我对话后的清醒选择,是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全力以赴,而非被外界裹挟的盲目奔跑。现实中,太多人困在“应该”里:应该考高分、应该上名校、应该选热门专业,却唯独忘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奋斗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人适合在学术殿堂里探索,有人擅长在技能赛场中竞技,有人乐于在市井烟火里创造。我身边就有不少中考失利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专注所爱,照样在专业领域考上了本科、硕士、博士;有的参加技能大赛,有的直接就业,成为行业骨干、技术能手。他们的故事证明,减负不是“躺平”,而是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让孩子轻装上阵,在热爱的领域里释放能量。
教育理念贵在更新,教育者与家长要学会从“塑造”到“发现”。鲁静怡说,希望“帮助更多人打破偏见”。这种偏见藏在教育者和家长的固有认知里。不少人仍把中高考当作“唯一标尺”,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孩子,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非强行雕刻成“标准件”。学校需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天赋的孩子提供多元发展平台;家长要放下“名校执念”,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孩子们偶尔抛开沉闷的作业,打打闹闹发会儿疯,仰望星空发会儿呆。这个时候,孩子们或许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就像鲁静怡的老师没有因她是职校生而忽视其潜力,反而支持她走上技能赛场,教育者的包容与引导,往往能让“小众赛道”里的孩子跑得更稳、更远。
人生成功不在枯燥重负中,而在热爱奋斗里,减轻机械的重荷,能够捡起个性发展美好的梦想花开。中高考是人生的一次考验,但不是最终判决。鲁静怡们的故事证明,只要不放弃对自我的探索,不停止向热爱的奔赴,无论起点如何,都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人生的答案不在中高考试卷上,不在背着枯燥重负的蹒跚中,而在每个人的热爱坚守里,奋斗书写的故事里。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