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1月13日讯荣成市人民医院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普外二科主任。学术兼职包括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小儿腔镜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消化道微创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腹症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胃肠肝胆等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标准化根治性手术及精准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熟练掌握现代微创技术,能独立完成普外科专业高难度手术,多次参与危重及复杂创伤病人的救治与手术。主持开展的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荣获威海市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曾获“威海市优秀职工”“荣成市十佳医生”“荣成市金牌职工”等荣誉称号,2025年荣获卫健系统“十佳科主任”称号。
无影灯下,腹腔镜操作孔前,慕常松的双手精准移动。显示屏里,微小器械在患者体内灵活分离、精准切割、细致缝合——这是荣成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主任慕常松日常手术的缩影。从医多年,他始终扎根微创外科前沿,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禁区、填补区域空白,用精湛医术与崇高医德,为无数患者托起生命希望。
突破禁区:以多学科协作闯过“高危难关”
面对复杂病情,慕常松从无退缩,总能在“不可能”中找到生机。曾有一位患者,不仅确诊直肠癌,还伴有高血压、中度贫血、冠心病,幼年脑炎后遗症更导致其下肢瘫痪。如此多的基础病叠加,让手术风险陡增。慕常松没有轻言放弃,他立刻组织血液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逐一审视患者病情细节,全面评估手术风险。
最终,团队确定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小时的手术中,慕常松精准操控器械,避开风险点;术后,他又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衰、胃肠功能恢复差等问题,制定专属护理方案。10天后,这位被判定为“高危”的患者奇迹般康复出院,家属握着慕常松的手,连声道谢。
学术引领: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区域
作为学科带头人,慕常松深知“独行快,众行远”。他不仅自己深耕技术,更致力于推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在荣成市人民医院举办的威海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胃肠道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上,慕常松走上讲台,将“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应用解剖”“进展期胃癌转化治疗病例”等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台下,既有山东省立医院的专家,也有基层医院的同仁,他用具体病例、实操技巧,让前沿知识落地生根。
这样的学术交流在他的推动下已成常态。他常说,医疗技术的进步需要集体智慧,只有让更多医生掌握先进技术,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团队筑基:打造微创外科“硬核力量”
在慕常松的带领下,普外二科逐步成长为医院微创外科的中坚,形成“技术有特色、协作成常态”的发展格局。他主持开展的腹腔镜疝修补术(TEP、sugarbaker术式)成为科室招牌,其中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更是拿下威海市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在团队里,多学科协作(MDT)是复杂病例的“标配”——曾有一例直肠癌合并心脏病、肾病的患者,正是通过MDT讨论制定最佳方案,既保障了手术安全,又确保了治疗效果。
如今,普外二科年完成三、四级手术800余台,微创手术比例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荣成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微创医疗服务。
创新破局:填补区域技术空白
对技术的追求,慕常松从未停下脚步。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修普外科腹腔镜技术的他,回院后便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一次次向技术高峰发起冲击。
他开展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NOSES)、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直接填补了荣成市这两项技术的空白,为当地胃肠肿瘤患者带来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选择。不仅如此,他还总结出程序化、模块化的腹腔镜操作方法,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如今已在全院推广,让技术创新的红利惠及更多科室。
医者仁心:荣誉背后是“生命至上”的承诺
“威海市优秀职工”“荣成市十佳医生”——慕常松的办公室里,荣誉奖状挂在墙上,却不如患者送的锦旗让他在意。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被挽救的生命,一段医患互信的故事。
“医生与患者是生命共同体,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重托。”这是慕常松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从医多年的行动准则。对他而言,最大的荣誉从不是奖状上的文字,而是患者康复出院时,眼中那充满感激的光芒。
从突破手术禁区到引领区域技术,从打造优质团队到守护患者生命,慕常松用微创之刃划破病痛阴霾,用仁心仁术诠释医者担当。未来,他仍将带着这份初心,在微创外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更多生命保驾护航。(通讯员 李煜)
责任编辑:苏盛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