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涌现一批“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点滴善举汇成河 大爱无声润金陵
□通讯员马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
“那些善意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南京某中学学生小轩(化名)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这束光,来自城市深处无声涌动的温暖——是无数普通人以最朴素的方式伸出援手,用点滴善举汇聚成河,悄然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根脉。其中,“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尤为动人,他们的故事或许鲜为人知,但正是这份默默坚守,让爱与希望在南京的城市肌理中持续流淌,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如小轩般的青春人生。
饮水思源,企业家的公益担当
清晨的阳光洒进会议室,石林集团总裁姜玲正仔细翻阅最新一批助学名单。“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再核实一下,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因贫困失学。”她语气坚定。
“饮水思源,方得始终。”这是姜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投身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在她的推动下,石林集团累计认捐慈善资金达4060万元。这一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改写的人生轨迹。
2003年启动的“阳光助学”计划,是姜玲公益之路的起点。那年秋天,她在六合区走访时,遇见了即将辍学的小芳(化名)。女孩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刺痛了她。“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须做点什么。”
从此,助学成为她公益实践的核心。多年来,“阳光助学”已帮助千余名像小芳一样的孩子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姜阿姨不仅资助我上学,还经常来看我。她让我明白,被照亮的人,也要学会去照亮别人。”如今已大学毕业的小芳动情地说。
不仅如此,针对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姜玲在家乐家商业广场设立专项扶持项目,免费提供商铺和启动资金,并亲自指导经营策略,助力她们实现创业梦想。从“输血”到“造血”,她的公益理念也在不断深化。
书香传爱,为乡村孩子点亮未来
近日,在贵州山区一所乡村小学的阅读馆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翻看着新到的绘本。“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潘叔叔精心挑选的。”孩子们笑着说。
孩子们口中的“潘叔叔”叫潘异,自2016年起将目光投向乡村儿童阅读问题。“第一次走进乡村学校,图书馆里堆满过时、破损的旧书,孩子们几乎无书可读。那种失落感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潘异深知: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众人的同行。2014年,他出资20万元,联合其他理事共同筹集200万元,发起成立深圳汇心承爱慈善基金会;后又个人捐资500万元,申请设立南京阳光心汇心公益基金会(现更名南京励志阳光心汇心公益基金会),搭建起一个专业化、可持续的公益平台。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已援助全国220所乡村学校,建成105间标准化图书室。为确保书籍质量,潘异携手专业教育机构遴选适龄读物;为节约成本,他创新采用“半成品模块化组装”方式建设阅读空间——“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多买几本好书。”
更令人敬佩的是,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潘异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余震不断的废墟间穿梭6个乡镇,亲手安装13台水处理设备。“想到灾民喝不上干净水,就顾不上害怕了。”他说。
凡人之光,用行动诠释城市温度
在南京,还有许多平凡却闪光的身影,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公益最本真的模样。
郑钢,南京南播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是一名依靠奖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寒门学子。如今,他已累计捐赠逾1亿元,反哺社会。“我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他说,“财富的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传递;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一种资源再分配的智慧。”
作为一名“创二代”,江桥建材实业总经理孙宗敏长期致力于社区公益,多次深入青海西宁湟中区、贵州黔南州等地实地考察帮扶项目,用脚步丈量责任。
江苏亚东建设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聂筑梅,坚持公益20余年如一日。她出资兴建学校,在多所高校设立奖学金,资助数千名贫困学子圆梦校园。“每次看到受助孩子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她说。
从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到普通市民的默默奉献,南京的公益故事从未停笔。如今,姜玲仍在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潘异的“乡村阅读馆”计划持续扩展,郑钢正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公益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