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记者鲁舒婷)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办,现场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的“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马拉松大赛,从全球315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年度精品案例,这也是江苏首次入选年度精品案例。
自2021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向全球征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今年,共有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项目申报。经过国际专家评审团的多轮评审,以“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普惠性”等维度综合考量,最终仅12个项目被评为精品案例。
“我们的项目能成为这十二分之一,背后不仅代表了一家文博场馆的探索,更代表了南京在文化遗产数字创新领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建成于1428年。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它曾是南京的城市地标,也是在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之一。1856年琉璃宝塔被毁之后,其形象从“举世奇观”转变为难以忘却的“文明记忆”。
面对消失的遗产,我们还能做什么?现场,王文溪以“失落与新生”为主题,分享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近年来的创新做法。她表示,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创客马拉松大赛的举办,就是希望青年人用数字的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新的方式去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
据了解,“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马拉松大赛自2024年发起,已连续举办两届。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并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共同建设,吸引来自19个国家的上千名青年创客参与。他们用VR、A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消失的琉璃宝塔”重新点亮光影。
从去年的《记忆生花》《叩今铃·见古风》,到今年的《生铃之园》《门语》《光流》等作品,两年来,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参赛者用实际行动证明,守护文化根脉,不仅需要看见、记住,更需要通过创新表达让它继续生长。这是青年一代在遗产保护中的作为,也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多元参与、共创共建。这一创新做法,践行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正因此,才能赢得国际评审团的高度认同,最终获得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