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驻青央企项目故事|码头上的“数字魔法”

来源:头条 浏览:0次 时间:2025-10-21

鲁网10月21日讯南通的海风总带着股韧劲,咸湿的潮气顺着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湖州项目部办公室的窗缝往里钻,技术主办郭宇航却浑然不觉。他的目光死死盯在电脑屏幕上,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屏幕里,金牛码头的三维模型正一点点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仿佛一座虚拟的码头正从数据里“长”出来。

窗外,施工船的轰鸣裹着浪涛声此起彼伏,可在这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时间似乎都跟着屏幕里的线条慢了下来。郭宇航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想起几天前调度长左信把旧照片拍在他桌上的模样——照片里的滩涂上,工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淤泥,手里的尺子被海风刮得歪歪扭扭,泥浆溅得满身都是。

“金牛码头这地方,就是块硬骨头。”左信当时的声音还在耳边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潮汐一天两变,以前打桩基,潮涨潮落半小时,桩位能偏出半米去;挖完的淤泥,一场涨潮又灌回来半米厚;去年沉桩,一根桩打到三分之二突然裂了,班组里的老陈红着眼圈蹲在海边,半天没说话。”郭宇航当时攥紧了拳头。他刚从大学毕业三年,学的就是BIM技术,可到了现场才知道,书本里的理论遇上海边的“善变天”,竟如此无力。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翻了一夜图纸,看着一张张标满数据的纸,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给码头建个“数字双胞胎”?让所有难题先在模型里“走一遍”。

于是,郭宇航便拉着三个技术员成立了BIM攻坚小组。第一次开会,技术主办杨建壮一脸疑惑地问道:“宇航,不是我不信你,这海边施工靠的是老经验,电脑里的模型能顶用?”郭宇航没反驳,只是把W1号泊位的桩型数据输进了Revit软件。三天后,他把电脑带到了左信和杨建壮跟前。鼠标一点,屏幕里两根斜桩突然亮出刺眼的红色——那是模型检测到的碰撞点。“W1号泊位有5种桩型,N1、N2号泊位更复杂,10种桩型4种斜率,要是现场核对,得在滩涂里蹲半个月。”郭宇航说着,切换到Navisworks软件,密密麻麻的碰撞点瞬间铺满屏幕,“看,W1号有35处,N1、N2号有68处,这些要是到了现场,一根桩歪半厘米,整排都得返工。”

杨建壮凑到屏幕前,手指轻轻碰了碰那些红色标记,突然笑了:“好家伙,以前叠图纸叠得眼睛都花,还总漏,你这模型比老经验还准!”那天下午,杨建壮带着班组按模型调整桩位,潮涨潮落间,桩基定位的偏差第一次控制在了3厘米以内。

可难题还没结束。夏末一个午后,班组长老王顶着大太阳冲进办公室,手里的泥面高程表都攥皱了:“郭工,回淤量又涨了!刚清完的区域,半天就积了一层泥!”郭宇航赶紧打开模型,屏幕里的潮位数据正动态跳动,红色的泥沙输移路径像丝带一样缠绕在码头区域。

“上周二涨潮后,西南侧水域流速变慢,泥沙肯定往那儿积。”他指着模型里的“台阶法”施工区域,“我们模拟了绞吸船的分层开挖路线,还按月算了回淤量,今天测的数值,和模型预测的误差不会超过3厘米。”当天下午,老王带着班组按模型调整疏浚路线,三天后监理来验收,举着测深仪绕着码头走了一圈,忍不住感慨:“这标高卡得太准了,至少省了20天补挖时间!”老王拍着郭宇航的肩膀,笑得满脸是汗:“你这模型把泥沙算得明明白白,以后再也不怕‘倒灌’了!”

暮色渐浓时,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郭宇航合上电脑,走到窗边望向码头——夕阳下,施工船还在作业,远处的桩基整整齐齐地立在海里,和模型里的场景完美重叠。他想起刚做模型时,有人说BIM只是个工具,可现在他明白,这哪里是工具,这是他们和大海对话的方式,是破解老难题的“魔法”。(通讯员 丁治)

责任编辑:刘亮亮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