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粥香里学画,明城墙下读诗——
在南京,“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今天不上班,我画画去!”10月12日下午,王芳穿过明御河边的巷子,去附近新开的罗拉拉工作室学画画。
河道内流水潺潺,阳光洒在河面上,空气中是一股轻松愉快的气息。
作为大光路社区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芳对这里再熟悉不过。无论是上下班途中,还是午饭后散步,她都习惯在日常的细节中去发现这座古城的魅力。当天依然如此,短短几分钟,她闻到巷子深处飘来的糖粥香,转角处,几位票友正对着河面“咿咿呀呀”哼唱着。
“这样的午后,总是特别美好。”说话间,王芳走进罗拉拉工作室。这里俨然成为南京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一个缩影,一群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正拿着笔,或写或画表达着自己。
艺术如此远,又如此近。
“将人物的手画出袖口,这样比例更协调。”“字的间隔疏朗一点……”在老师的指点下,一件件充满生活气息与艺术表达力的作品诞生了。
“我就想到一个午后,躺在东郊树林里,无意抬头间看到一株蕨,蕨的背面星群密布,蛰伏着亿万颗等待远征的孢子。”王芳将其定格下来,并配上一首小诗,“心里满满的踏实感。”
王芳将这样的一下午时光视为精神世界的重要底色。“我的日常工作,一是与药品打交道,二是与人打交道。这份工作需要严谨的科学逻辑与充满人文素养的人际沟通相结合。”受家庭环境影响,王芳从小就喜欢看书,对阅读和艺术欣赏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没有比南京更适合文艺爱好者待的地方了。这里的历史触手可及,文化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你可以在下班后,花20分钟走到明城墙下散步,抚摸那些斑驳的墙砖;随意走进一条小巷,可能就会邂逅阮籍衣冠冢或一座失考石刻。”王芳说,她时时感到这座城市对自己有种独一无二的滋养,“在南京,‘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十四五”以来,南京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百姓的“文化会客厅”越来越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因文化而变得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南京有很多顶级博物馆、美术馆、书店和剧场,还有众多的高校资源。我想看一场好戏、一个好展览,从来不用发愁。”在王芳眼里,南京同时还是一个文艺青年集散中心,“也许有一天你去哪里吃个饭,就会与一些作家和学者不期而遇。”
厚重与闲适并存,雅致与市井交融。对王芳而言,药剂师的工作要求绝对的理性、精确和秩序,有时还会带来精神上的紧绷感,而日常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则是一种精神的“松绑”与“扩容”。“工作时全心投入,确保每一粒药都准确无误;下班后,读一首诗、看一场画展、听一曲昆笛,便是切换到感性和审美的频道。这种切换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休息和平衡。”
王芳走出工作室时,街灯次第亮起,将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长。
“此刻我手里拿着两样东西,一个是今天完成的画作,还有一颗被重新擦亮的‘童心’。”王芳说,“我要把自己的生活画进永不褪色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