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见习记者 王浩
近年来,“徒步热”持续升温,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重要选择。但这份户外追求的“自由”背后,实则暗藏失温、脱水、迷路等多重安全风险——社交媒体上“出片”的美景,往往掩盖了真实徒步中的挑战。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多起徒步危险事件的发生令人揪心,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徒步旅行博主、救援队员及专家,聚焦如何在徒步自由与安全保障间找到平衡点。
国庆假期期间,徒步安全事故频发:祁连山冷龙岭有251名徒步者被困,其中1人遇难;珠峰东坡因突发暴雪致千人受困;四川甘孜“子龙秘境”发生滑坠事故,1名徒步者不幸身亡。
中国探险协会《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更显示,全年335起户外事故中,徒步事故达244起,占比高达72.8%。
中国探险协会活动部薛皓透露,根据2020年至2025年的数据统计,已发生事故人群主要集中在1年以下的新人与5年以上的老手,事故总量占比分别为62%和21%,年轻人主要为冲动型探险,而中老年人更多的是体能误判和经验主义。
为何风险频发,徒步仍具强吸引力?社交媒体或成催化剂。
“不要高估自身,而低估了大自然。”谈及当下部分人因追求 “出片”而盲目徒步的现象,资深户外徒步博主柒玺玺坦言,许多徒步者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常“嘴硬”低估风险,不仅会危及自身,还可能连累同行者。
“美景诱惑性太强,安全问题很容易被抛诸脑后。”泸定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徐果指出,社媒兴起的几年,恰是徒步事故上升期:部分徒步者为“出片”选装备时重颜值轻实用;对网红路线攻略的科学性、自身体能与路线难度的匹配度,均未细致考量,以致悲剧时有发生。
柒玺玺便提到了一次令人痛心的经历:在武功山徒步时,曾遇到不少人穿短袖短裤上山,当天恰逢12级大风。
“我们下山时,就听到景区喇叭在寻找失联人员,第二天就传来一位女孩因失温去世的消息。”她强调,这种悲剧本可通过提前了解天气、备好保暖装备避免。
“误导性标签的使用,使受众忽略甚至遗忘安全风险。”薛皓表示,社媒平台上出现的“日照金山”“有腿就能上”“此生必来”等标签,可带来一定的商业利益,自然会优先推荐“险峰美照”此类内容,可安全提示标签的点击率却不足3%。
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徒步安全?柒玺玺呼吁所有户外爱好者,要主动参加户外应急课程,这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第一道防线”。此外,需提前研究徒步目的地的海拔、行程天数、每日行进里程,明确路线中的潜在风险点,避免“盲走”。
“精准定位至关重要,救援最大的困难是确定位置。”徐果则从救援角度给出专业建议:配备GPS设备是最精准的方式,如不具备也需尽可能提供太阳方位、溪流流向、沿途标识等详细信息。
薛皓则从协会职能层面,为徒步活动规范化提供了建议:可与社交媒体平台签订《户外探险内容安全公约》,发布户外探险活动相关内容时,应要求强制加入风险提示,并呈现足够时长地理坐标、禁止分享未开发区域路线轨迹、核实发布者专业资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