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临沂市康复医院的康复大厅里,一幕温暖的场景正在上演:来自外地的李女士(化名)在康复治疗师的保护下,正在进行行走训练。她脸上洋溢的笑容,与数月前那个深陷绝望、一度拒绝治疗的自己判若两人。这场生命的奇迹,始于一种极为凶险且罕见的疾病——脊髓梗死。
“脑梗”众所周知,“脊髓梗死”却鲜为人知
如果说大脑是身体的“总部”,那么脊髓就是连接大脑与四肢百骸的“信息高速公路”。脊髓梗死,就是这条“高速公路”因供血血管堵塞而发生的“瘫痪”,其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堪称“罕见病”,但致残率极高。
“脊髓一旦缺血坏死,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大小便功能严重丧失。患者可能瞬间从正常人变为四肢瘫痪,其严重性和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临沂市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主任周江宁介绍。2025年5月,李女士就不幸被这一罕见病击中,突如其来的四肢无力、感觉异常让她的人生跌入谷底。在辗转多家医院明确病因后,她带着“四肢无力、无法坐站、双手废用、大小便失禁”的沉重诊断,以及ASIA分级C级(不完全性损伤,但关键肌力多数低于3级)的严峻身体状况,于病情稳定后转入临沂市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寻求康复治疗。
绝境中的第一道曙光:重症康复科的精准攻坚
初入重症康复科时,李女士不仅是身体上的“重症”,更是心理上的“重症”。感觉平面停留在胸4水平,运动平面在颈7,意味着她的躯干和四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不听话”的双手、无法动弹的双腿以及需要间歇导尿的窘境,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极度不配合治疗,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也是对医院重症康复团队技术与耐心的终极考验。重症康复科迅速为其组建了由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心理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了“床边康复,身心同治”的个性化方案。
在技术上,团队运用先进的床旁康复设备,针对其核心肌群、肢体功能进行精准刺激和训练;在护理上,精细化的管理成功帮她拔除了导尿管,恢复了自主排尿,并改善了排便困难;在心理上,医生与家属并肩,用持续的疏导和鼓励,一点点融化她内心的坚冰。奇迹在点滴努力中发生:她逐渐获得了坐立的能力,这“第一步”给了她巨大的信心。随着身体功能的逐步改善,希望的火苗被重新点燃,她开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配合。
生命的接力:康复医学科二科助她迈向新人生
经过重症康复科三个月卓有成效的攻坚,李女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评估她顺利转入康复医学二科,进行更高强度的功能性康复训练。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康复医学二科的团队承接了之前的良好基础,进一步为她设计了更具挑战性的康复计划。针对李女士感觉异常的问题,治疗团队巧妙地引入了中频脉冲电治疗,利用神经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神经功能有效缓解了她的不适,为主动训练扫除了障碍。
在治疗师的耐心引导下,每一个动作都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与雕琢。康复医学科二科的团队坚信“细节决定功能”,他们不仅关注“能否走路”,更关注步态的质量、姿势的稳定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从坐稳到站起,从站立到迈出第一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治疗师们的智慧和汗水,也伴随着李女士日益增长的勇气和信心。如今,她的脸上不再是愁云惨雾,而是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曾经“不听话”的双手开始恢复功能,曾经无力的双腿已经能够支撑她逐步行走。ASIA分级和运动感觉平面的持续改善,标志着她的神经功能正在显著恢复。
“我们相信,随着治疗的深入,李女士距离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已经不再遥远。”康复医学二科主任王宇航信心满满地表示。
从卧床不起到蹒跚学步,从万念俱灰到笑对人生,李女士的康复历程,是临沂市康复医院在重症康复早期介入和系统性康复治疗领域技术实力的生动印证。医院通过重症康复科与康复医学科的无缝衔接与精准接力,为这位遭遇罕见重疾的患者成功重启了人生。
(临沂市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