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文相伴,“医”路同行。医学直面的是人,对生命的尊重是医学的核心。医者的情怀源于职业,治病救人发自内心。有时医学是技术的比拼,但更多时候是爱的考量。正是医学的人文属性,所有就诊者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医学人文让我们更近距离贴近就诊者,去倾听、去感受、去共情。套用冰心先生的一段话:医学在左,疗愈病痛,人文在右,抚慰人心。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爸,再坚持会儿,咱们马上就能到家了!”急救车里,儿子紧握着父亲的手,声音发颤。彼时,老人肺部病情危重,全靠氧气维持生命,可急救车上的氧气,只剩下不到1小时,而到滕州老家的路程,还有整整2小时。绝望之际,泰安市中心医院的一通回应、一场紧急“氧气接力”,不仅补上了“生命续航”的能量,更用无边界的善意,诠释了人文医院最动人的本色。
老人此前在济南住院,血液氧饱和度极低,呼吸机和制氧设备成了“生命线”。可清醒时,他总拉着儿子的手反复念叨:“我想回家,想在自己的床上,看最后一眼熟悉的家。”看着父亲眼中的期盼,儿子再难拒绝——哪怕知道路途遥远、风险未知,也想圆父亲这个最后的心愿。
联系好急救中心,车子刚驶离济南,意外就来了:由于老人需氧量远超预期,急救车上的氧气储量已不足1小时。“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怕父亲连家都回不去,只能眼睁睁看着氧气表的指针往下掉。”家属后来在感谢信里写道,那种“离希望只差一步,却可能随时失去”的恐惧,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情急之下,老人的女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距离最近的泰安市中心医院的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她带着哭腔说明了情况,本以为会得到“非本院患者需按流程申请”的回复,可氧站工作人员听完,只说了一句“别慌!报下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我们马上准备,在门口等你们!”
没有繁琐的手续,没有多余的盘问,那句“别慌”,像一颗定心丸,让慌乱的家属瞬间有了依靠。挂了电话,氧站的工作人员立刻行动:一边协调大剂量氧气瓶,一边提前备好更换工具,还特意安排两人守在医院门口,紧盯来车方向。当急救车呼啸着冲进医院大门时,工作人员早已推着一个大氧气瓶、两个小氧气瓶等在路边,连车门都提前帮着拉开。
“快!先拆旧瓶,注意接口密封!”没有寒暄,大家默契分工:有人扶住氧气瓶稳住重心,有人快速拧开接口螺丝,有人仔细检查新瓶压力——短短几分钟,新的氧气装置顺利衔接,氧气表的指针重新回升。“这个大瓶能撑1个半小时,小瓶各40分钟,到家肯定够!路上有问题随时打我们电话!”工作人员一边帮着固定氧气瓶,一边细心叮嘱,语气里满是放心不下的牵挂。
最终,急救车顺利抵达滕州,老人在熟悉的家里,握着家人的手,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后来,家属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你们补的不只是氧气,更是我父亲回家的希望,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守护。你们的善良,让我明白医院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是能托付心愿的温暖驿站。”
这场看似偶然的“氧气接力”,其实是泰安市中心医院人文本色的必然流露。在这里,“以患者为中心”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它是面对陌生求助时的“毫不犹豫”,是紧急时刻的“快速响应”,是哪怕不相识、不属本院患者,也愿伸出援手的“无边界善意”;它是理解“回家”对临终老人的意义,用实际行动守护生命最后心愿的“共情与成全”。
一瓶氧气,连接的不只是急救车与医院,更是“生命需求” 与“人文关怀”。泰安市中心医院用这场接力证明:人文医院的温度,从不只体现在诊室里的诊疗、手术台的守护,更藏在每一次“为陌生人多尽一份力”的担当里,藏在每一次“帮人圆梦” 的善意里。而这份不分彼此、守护生命的温暖,正是一所医院人文情怀最动人的体现。
(泰安市中心医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