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月亮节、丰收节、团圆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文化不仅表达着古人追求团圆美满的美好期盼,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中秋节民风民俗中,从遵循阴阳互济的平衡之道,到敬畏自然规律的理性精神,再到追求天人和谐的价值理想,积淀成中秋节文化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遵循阴阳互济的平衡之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承载着古人遵循阴阳互济平衡之道的深层思考,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哲学智慧。阴阳互济是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生动体现。阴阳学说认为,阳代表光明、积极、向上等特征,阴则象征黑暗、消极、下降等特性;阴阳互济构成了宇宙万物,成为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所谓阴阳互济,又称“阴阳互根”,是指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从而形成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得宇宙万物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秋节文化展示着古人遵循阴阳互济的平衡之道,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关于阴阳理论中的中秋定位,可以从以下两个视域考究:一方面,中秋时节是阴阳相互转换的关键期。一般情况下,中秋位于秋分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阳)夜(阴)均分(平衡)。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明月高悬。于是,中秋被赋予“圆满”“团聚”之意,蕴含着阴阳之间相对平衡的意蕴。另一方面,中秋时节,自然界中阳气收敛,万物归藏,寓意着阴阳呈现相互转化的状态。虽然,月亮通过阴晴圆缺的变化,反映着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但是,古人却把月亮的盈亏现象与人生无常有机联系起来,既表达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又体现出对人生充满变化的豁达接纳与乐观情怀,成为阴阳互济在中秋节文化中的生动再现。此外,中秋节的“祭月”“拜月”“赏月”等仪式,也展现着古人遵循阴阳互济的平衡思想。《礼记·祭义》载:“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将祭日与祭月作为协调阴阳的重要礼仪。即是说,中秋祭月并非单纯地崇拜月亮,而是通过祭祀祈求阴阳二气的调和与平衡。简而言之,中秋节文化是以“月亮”为载体,体现阴阳对立统一、互补共生的哲学智慧。
中秋节文化中,“团圆”的情感意愿,是社会伦理与阴阳哲学的集中体现。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男女分属阳与阴。但这种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阖家团聚的节日,中秋节本质上实现了不同性别、年龄的“阴阳共济”,从而达到社会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在古代,通由男性祭太阳,女性祭月亮,体现出男女(阳阴)角色的分工与配合。中秋时节,祭月是重要的传统习俗,传承数千年依然盛行。时至今日,中原地区仍然延续着中秋节的祭祀传统。比如:每逢中秋之际,河南很多地方的人们在自己家中摆上供品,焚香祭月,祈求好运和幸福;又比如:河南省鹿邑县连续多年举办中秋祭月祈福大典,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因此,中秋节文化遵循阴阳互济的平衡之道,体现出中华儿女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认知,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敬畏自然规律的理性精神
中秋节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以观察自然现象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彰显出中华民族敬畏自然规律的理性精神。中秋节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通过观测月相变化,古代先民逐渐形成祭月传统,象征着敬仰月亮、期盼团圆、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敬畏逐渐转化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生产力比较低的古代农耕时代,中秋节习俗与秋收关系密切。中秋节处于秋季的第二个月,因而又称仲秋节。此时,农作物逐渐进入收获时期。古人通过祭月,祈盼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心情,成为“顺天应时”最简单、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方面来说,中秋节是古人的“丰收节”。这种“时令即天令”“时令即节日”的伦理智慧,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在中秋节祭月仪式上,祭祀供品主要取自于应季物产。比如:月饼原料的选择,取自于当季收获的谷物、芝麻、花生等;苹果、石榴、柚子等供品,取自于当季收获的水果。这些应季物产的选择,成为顺应自然节律的鲜明写照,彰显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生态智慧。
中秋节文化,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循,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时候,人们把中秋“月圆”喻为“团圆”的象征,使得家人团聚的意愿与月亮的自然特征形成呼应。中秋之夜,天高气爽,月亮最圆、最亮,是赏月的最佳季节。在充满祥和的中秋月光中,人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景、进行情感交流,形成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氛围,促使中秋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焕发新生。新的时代征程,推动中秋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秋节文化崭新的表现方式,必将激活中秋节文化的生命力。比如:河南多地推出胡辣汤月饼、信阳毛尖月饼、河南文物月饼等,让人们在品尝月饼的同时,更能品味到河南的历史文化;郑州一些景区利用无人机巡演、5D电影、3D打印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让人们体会到中秋文化的盛宴。这种将自然节律与人文活动的高度契合,使得中秋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一种理性精神体现。
三、追求天人和谐的价值理想
“团圆”是中秋节文化的核心内涵,寓意着家人团聚、社会和谐。这种团圆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节日的再现呈现,唤醒着中华儿女的人格情趣,渗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引领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但这种“团圆”不仅限于人际层面,更是通过将“人”的情感需求与“天”的自然规律相融合,体现出中国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高境界,彰显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从本质上看,中秋节文化精巧地把季节转换与农耕时节结合起来,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古人认为,中秋时节月亮呈现“圆满”之态,彰显着天地“和谐”之意;人世间家庭的“团聚”,寓意着人们期盼“和谐”之情。中秋节团圆,既是家庭成员的团聚,又是人们通过中秋习俗,实现心灵与自然的相互交融,从而展现出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这种“以人合天”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许多古代诗词中。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这些诗词,将人们的思乡情绪与明月的当空普照相连接,使中秋成为超越物质的精神载体。需要指出的是,中秋节文化中,人们祭月、拜月、赏月、走月、玩月,不仅是古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在跨越时空的人与天“和谐”对话中,将个人命运、家国情怀与宇宙秩序等相联结,彰显出追求天人和谐的价值理想。
中秋节文化蕴含的“和谐”意蕴,是凝聚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古人把中秋之夜月亮的“圆满”形态,拓展到人类社会,淬炼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延伸到宇宙万物,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至此,“团圆”“团聚”“圆满”等中秋节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自然维度,“和谐”理念也从家庭延伸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促使从“小家团圆”到“社会和谐”的精神升华,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博大。比如:每年中秋节到来之时,河南省登封市退休干部王春玉开展线下和云端连线喜迎中秋,弘扬传统在节日文化,展现家庭凝聚力与社会责任;河南省郑州市中秋节开展“中华一家亲·中秋共团圆”主题活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结语
总而言之,中秋节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意蕴,体现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性认知,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承载着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美好意愿。中秋佳节,当我们仰望一轮明月时,不仅是在追溯文化记忆,又是在传承和弘扬中秋节文化中的哲学智慧,促使中秋节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汇集成推动文化繁荣、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曹根记 孔琳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能源安全的历程和经验研究”(项目号:24BDJ0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