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6日讯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在中国银行菏泽康城支行综服经理小邵的肩头跳跃。他小心地抚平行服上的褶皱,手中的文件袋里装着专为王奶奶办理好的工资卡。这次的目的地不是某个企业客户,而是离支行十多公里的一个养老社区——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正等着这张关乎她每月药费报销的卡片。
王奶奶今年七十八岁,中风后行动困难,子女在外地工作。当了解到客户卡片过期无法使用更无法前来网点换卡的需求后,支行负责人当即决定:“我们上门。”这并非特例,而是支行坚持数年的服务准则。
敲开门时,王奶奶的老伴颤巍巍地迎上来。狭小的客厅里,小邵和同事小陈熟练地支起移动设备。验证身份、拍照确认、激活卡片,每一个步骤都放缓了节奏,配上清晰的讲解。当卡片被郑重交到老人手中时,她浑浊的眼睛里泛着泪光:“给你们添麻烦了……没想到银行的人能到家里来。”
这样的“麻烦”,在支行员工看来是分内之事。他们深知,一尺柜台隔开的不仅是工作区与客户区,更可能是金融服务与部分特殊群体之间的天堑。而一次上门服务,就像一座桥——它连接的不仅是业务办理,更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尊重。后台同事调整排班保障外出期间正常运营,综服经理们牺牲休息时间奔波于大街小巷,所有这些额外付出,为的是让金融服务的温度抵达每一个角落。
临别时,王奶奶执意让老伴推着轮椅送到门口。清晨的朝阳为老小区镀上光泽,那张小小的银行卡安静地躺在老人掌心。它不再只是冰冷的塑料片,而是承载着尊严与关怀的凭证。中国银行的员工用脚步丈量着服务的半径,更用真诚拓展着金融的温度。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金融服务最动人的模样——不仅高效精准,更有植根于人性关怀的柔软与温暖。
责任编辑:李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