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〇〇后”上岗,南京家政行业焕新

来源:头条 浏览:2次 时间:2025-09-28

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从业者日趋年轻化专业化

“〇〇后”上岗,南京家政行业焕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

9月18日中午11时多,南京江北新区葛塘街道卓越蔚蓝星宸小区5栋5楼一住户门前,刘红拎着热乎乎的饭菜,敲了几下门后便耐心等待。过了两三分钟,门徐徐打开。“王爷爷,给您送餐来了!”来给她开门的,是坐在轮椅上的八旬失能老人王大爷。

今年20岁的刘红,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2023级大专生。自今年6月在卓越蔚蓝星宸小区里的快易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习以来,当天是她连续第78天给王大爷送午饭。从最初见到老人时的紧张拘束,再到如今的松弛应对,她说:“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

刘红为小区内老人送午餐。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像刘红这样年轻、专业的新鲜力量正在加入家政行业。正是有了这群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00后”,让人们印象中学历普遍不高、年纪普遍偏大的家政从业人员群体逐渐焕发出新气象。

送餐教生活技能

“00后”实习生“职场”显身手

进门后,刘红从手拎袋里依次拿出饭盒,熟练地在桌上放好,一边逐个打开饭盒的盖子,一边贴心地告知老人:“今天带的是土豆烧鸡、包菜、素鸡烧肉末,还有萝卜汤……”

老人拿起筷子,一边乐呵呵地点头,一边大声又有些吃力地对记者说:“她,很好。”

“爷爷,慢慢吃,吃饭时候就别说话了。”刘红提醒老人,同时麻利地把桌边的3个空饭盒放进手拎袋,“我每天都来给爷爷送午饭,这是昨天的饭盒,带回去洗。”

“为什么会选择家政行业?”记者问。刘红脱口而出:“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在加快,老龄化程度又在加深,家政领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年轻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也更系统,未来肯定更好就业。”

刘红坦言,刚开始实习时,见到老人会有些紧张。在服务中心“前辈”们的帮助下,如今她已经跟大家“打成一片”。“我还掌握了不少小技巧,比如有的老人耳背、行动不太灵活,敲门时间一定要长,要有耐心。帮他们解决一些手机操作方面的小问题,他们会开心得像小孩……”说到自己的工作,刘红滔滔不绝。

同刘红一样,今年21岁的招宇环也很享受她的实习生活。招宇环是刘红的校友,就读专业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今年3月,她来到葛塘街道快易洁残疾人之家开始为期10个月的专业实习。

18日上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拿着起泡网袋和带着钩子的白色缎带,正耐心地教十多位残疾人包装皂类专用起泡网礼袋。

“小招性格特别好,和残疾人有自己的沟通方法。她才21岁,已经是中级养老护理员了。在这里,她年纪最小、级别最高、能量最大。”整个过程,站点负责人王艳艳都看在眼里。她说,招宇环每天都会耐心地教残疾人洗碗、擦桌子等生活技能,还会带他们做手工,开发智力。有时站点组织户外活动,招宇环也会策划做手指操这种适合残疾人的活动,还会撰写策划文案。

“现在每天来站点的残疾人不会少于10个人,我基本都认识,只要真心对他们好,我们的相处完全没有问题。”工作间隙,招宇环说,实习半年下来,她已经喜欢上站点忙碌而有意义的生活。

发挥“唯一”优势

南京校企共建共育高层次家政人才

“对于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实习单位的正向反馈,对我来说都是肯定和鼓舞。”对于每个学生的实习表现,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于雨倩副教授始终都在关注。

记者了解到,同刘红一届的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一共有50人,目前都在实习中,主要面向家政服务企业、整理收纳企业等。其中,该校与江苏省家庭服务业协会、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和南京都民生活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现代家政服务产业学院吸纳了10人,实习薪资3000元以上,就业之后转正薪资超6000元,高于不少高职专业生的毕业起薪。

“带教老师普遍认为,和常见的社会人员转行进入家政领域不同的是,这些孩子是在高校和企业共商共建共育机制下培养的。他们能高效完成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还能结合专业所学推动行业从经验化服务转向专业化升级,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于雨倩透露,目前江苏共有6所院校开办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南京唯一一所。

在高层次家政人才培养领域,南京还有另一所全省唯一的高校——招收家政专业研究生的南京师范大学。该校金陵女子学院于2022年起展开家政学硕士专业招生工作,目前在校研究生共21人。

在招宇环教残疾人包装皂类专用起泡网礼袋的同时,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家政学专业的孙海搏、董韫宁、朱奥哲、张嘉峻等几名研究生也在现场进行志愿服务。

就读于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家政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在葛塘街道快易洁残疾人之家开展志愿服务。

“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为什么选择读家政专业。很多人有刻板印象,觉得家政就是‘年纪大的阿姨做保洁’,但其实家政行业现在细分领域越来越多,而且大家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愿意为服务买单。”在当天志愿服务的交流环节,研二学生董韫宁分享道,“爸爸妈妈也都看好就业前景,支持我选择这个专业。”

董韫宁和同学们之所以会去参加志愿服务,源于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与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2023年合作建立了江苏首个家政学研究生工作站。

“南师大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设有家政学本科专业。我们在全省率先开设家政学研究生专业,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国家高层次培养家政人才的需求。”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家政学研究生专业赵媛教授介绍,携手企业落地工作站,可以为学生们开辟一个实习实践的场所,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提升专业技能,接触家政行业从业人员,了解南京家政行业。

招宇环骑着电动自行车赶去实习。

赵媛认为,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有着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他们加入家政行业后,能推动行业发展得更好,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引导社会对家政行业有全新的认识。

从业者日趋年轻化专业化推动南京家政服务业全面升级

当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带着专业知识与职业热情投身家政服务业,这个曾经被贴上“低端劳务”标签的行业,正迎来年轻化、专业化转型拐点。

“每年换季的时候,我都会让收纳师来帮我进行一番‘断舍离’。经过他们的整理,每样物品都有了自己的‘家’,看着舒服,找起来也方便。”家住鼓楼区龙江小区阳光广场的黄女士,如今依旧热衷购买漂亮衣物,但再也不用担心家里会像之前一样堆成一座座“小山”。

她告诉记者,上门服务过多次的收纳师橙子是名“90后”,每次收纳前都会提前跟她交流收纳细节,还会给出物品的分类建议,“橙子非常专业,而且我能看出来,她很爱这一行。”

林女士与爱人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目前在新模范马路附近租房生活,对上门代厨这项新兴家政服务由衷喜爱。

“给我们做菜的小高跟我们差不多大,是厨师专业毕业的,粤菜、淮扬菜、川菜都会做,还懂营养搭配,每周都会提前设计好菜单,很省心。”林女士感慨道。

对于行业的变化,南京家政企业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

“2001年企业刚成立时只有5名员工,全部是50多岁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最高学历初中,服务内容也仅限于基础保洁这样的简单劳务。后来,出现了‘80后’‘90后’从业者,现在‘00后’也来了,源源不断地给企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回忆起这么多年公司的发展,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宁深有感触。他介绍,目前公司240名正式员工中,“90后”有25人,占比已超10%。

这家企业24年间从业人员结构变迁的历程,正是南京家政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家政行业从业人员日趋年轻化、专业化,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需求升级与社会观念进步共同结出的硕果。”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夏爱兰表示,随着消费者对深度保洁、家庭健康管理、宠物护理等行业细分领域服务需求激增,催生出收纳整理师、陪诊师等新兴职业。一方面,这些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自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另一方面,雇主对家政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年轻、高学历的从业者往往更懂现代服务标准和沟通方式,因此更受市场青睐。

招宇环教残疾人制作简易手工,帮助他们再就业。

此外,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家政行业正逐步摆脱“散、乱、差”的刻板印象,持证上岗认可度在提升,家政企业提供的职业发展路径日益清晰,这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潜力。

在夏爱兰看来,年轻从业者学习能力强,能快速掌握智能设备操作和专业服务技能,从而推动家政服务模式向智慧化、高品质转型,而其专业化的认知也能带动行业整体服务标准提升,进一步增强家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

记者手记

一场家政行业的双向奔赴

清瘦腼腆,透着“书生气”——这是初见刘红和招宇环时,这两位“00后”姑娘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随着采访深入,小刘滔滔不绝地分享她与“老小孩”们沟通“小技巧”时自信的神情,让记者对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孩刮目相看。

她们清楚,自己选择从事家政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时刻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而这份工作,不管是保洁、居家照护,还是育儿嫂、宠物护理,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离不开家政服务,对此她们深信不疑。

随着家政服务需求愈发多样性,行业的新兴领域在不断增多,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涌现。在她们眼里,这个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几个月实习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较好保障,残疾人脸上有了更多笑容。看到这些来自心底的笑容,她们庆幸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她们更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行业能变得更好。

当她们不约而同地说出“如果有可能的话,毕业后希望能留下来工作”这样的话时,记者不禁衷心祝福她们梦想成真。

本版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戚珂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