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这些年轻人将这幢小楼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来源:头条 浏览:1次 时间:2025-09-26

开放以来,拉贝旧居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这些年轻人将这幢小楼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实习生黄佳琪

“这幢小楼在每一位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人心中,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1937年的南京,它和它的主人,曾给了很多绝望中的南京人以温暖和希望……”9月22日上午,在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拉贝旧居内,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老成员火愈承,正耐心地给新成员梳理讲解重点。这座静谧的西式小楼,因为这批年轻学子的到来而充满生机,历史与当下在此刻鲜活交融。

要了解这座旧居的意义,必须先认识它曾经的主人——约翰·拉贝。1882年,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26岁的他来到中国,此后30年,他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工作,把中国当作了“第二故乡”。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西门子公司安排员工撤离,拉贝却主动留下:“这里有我的邻居、朋友,我不能在他们危难时走。”为尽力庇护中国民众,阻止日军大屠杀继续蔓延,留在南京的约翰·拉贝与20多位外籍人士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主席。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供25万多中国人在此避难。这个小院保护了600多位难民免遭日军杀害。

让这段历史得以昭告天下的,是拉贝逐日写就的《拉贝日记》。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他详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难民的苦难与国际救援的艰辛,还附以手绘地图、示意图和剪报。《拉贝日记》一度被尘封,直到1996年才在美国公布,随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证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关键证据之一。而拉贝旧居,也在2006年正式成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那栋曾庇护难民的小楼,成了传承和平精神的实物档案,以300多张珍贵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和多套录像,生动地展示了拉贝及国际安全区成员的感人事迹。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一群年轻人从这幢小楼出发,把和平的故事传向世界。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成员以《拉贝日记》为根基,已访谈海内外50余人,出版20万字口述史《对话拉贝》。“我们还运用AI技术修复了从图书馆、档案馆找到的历史照片,并且开发出拉贝的‘数字分身’,公众可通过对话AI,以第一人称视角了解历史。”团队成员张诗涵介绍,他们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此,今年团队又推出儿童绘本,把拉贝的故事画成彩色插图,通过“拉贝爷爷保护大家”“小鞋匠送鞋感谢”等温情故事,将和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22日,在拉贝旧居庭院,来自湖北的游客王先生在拉贝雕像前驻足。“读《拉贝日记》时,我总想象着拉贝在这座小楼里忙碌的样子,今天亲眼看到防空洞、难民的手印,才真切体会到什么是‘至暗时刻的人道之光’。”王先生说,这次南京之行,拉贝旧居是他最期待的一站,“回去后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和平来之不易。”

这样的感动每日都在上演。“经常在闭馆前2分钟,还有着急赶来的游客,说坐了几个小时车,只为亲眼看一看。”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说,自2006年开放以来,旧居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这幢小楼的故事被讲给更多人听。今年暑期,受相关影视作品影响,访客量同比激增近10倍。中外游客、青年学子络绎不绝,许多人手捧鲜花,表达对拉贝的缅怀与敬意。“这栋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坐标,装着的不只是过去,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