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耐心寻回走失老人到细心帮独居老人“破案”,再到巧心化解邻里干戈,民警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守护万家灯火。
深秋的蓝田县,寒意渐浓,但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暖心警事,却持续释放着温暖的温度。蓝田县公安局将“531”预防警务机制从文件概念转化为街头巷尾的生动实践,让民警成为百姓身边的“贴心人”,用“暖心警务”密度提升辖区“平安温度”。
耐心“寻亲”:民警雨夜守护“归家路”
“警察同志,我父亲七十多了,有点糊涂,中午出门到现在没回来,眼看天都黑了,还下着雨……”9月20日下午17时许,蓝关派出所值班室的电话里,传来王先生急促又沙哑的声音。
值班副所长立刻意识到情况的紧急性,一边沉稳安抚:“您别急,把老人的姓名、穿着、体貌特征详细告诉我,我们马上行动!”一边向身旁的同事打出“准备出发”的手势。
警情就是命令。民警冒着淅沥秋雨驱车赶往老人居住小区周边。“王大爷,高个子,穿深灰色夹克,戴帽子,有见到吗?”民警们拿着老人照片,沿着湿滑的街道,逢人便问,不放过任何线索。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肩章,却阻挡不了寻人的脚步。
经过近一小时的紧张搜寻,最终在远离主干道的一个街心花园长廊下,找到了蜷坐在石凳上、被雨水淋湿的老人。民警快步上前,立即脱下自己的执勤外套披在老人身上,并蹲下身仔细检查老人是否受伤,轻声安抚道:“大爷,没事了,家里人都等着您呢,我们送您回家。”
当警车稳稳停在小区门口,看到安然无恙的父亲,王先生紧紧握住民警的手,眼眶湿润,久久说不出话来。
细心“破案”:帮老人找回“遗失”的生活费
“完了!我放在柜子里的两千块钱没了!那是我这段时间的生活费啊!”9月19日傍晚,洩湖派出所接到独居的张奶奶带着哭腔的报警。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只见老人情绪激动,双手颤抖地在衣柜里翻找。
“张奶奶,您先坐下,喝口水,缓一缓。有我们在,肯定帮您弄明白!”民警扶老人坐到床边,语气温和而坚定。民警仔细观察房间环境:门窗完好无损,屋内物品摆放整齐,并无明显翻动痕迹。凭借经验,他们初步判断财物被盗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是老人年事已高,记错了存放位置。
“奶奶,您别慌,我们一起慢慢想。钱是用什么包着的?是红塑料袋还是旧手绢?最近动过柜子里的东西吗?”民警引导着老人回忆。他们俯下身,打着手电,从床底到柜顶,从旧棉袄口袋到被子夹层,耐心细致地搜寻每一个角落。最终,当民警探手到衣柜最底层一件许久未穿的棉马甲内兜时,摸到了一个卷得整整齐齐的布包。
“是它是它!就是这个!”张奶奶一眼认出,激动地接过布包,打开后,里面的现金分文不少。老人破涕为笑,紧紧攥着民警的手:“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不然我今晚都睡不着觉!”
离开前,民警还细心为老人检查了家中门窗安全,并将警民联系卡贴在床头醒目位置。
巧心“唠嗑”:真情化解邻里间的“千千结”
“你们快来!这边两家人为了装修的事吵得不可开交,眼看要动手了!”9月19日下午,洩湖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只见两家人情绪激动地站在街门口,争吵声引来了不少围观群众。
“大家都冷静一下!街坊邻居的,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处警的民警经验丰富,第一时间上前将争执双方隔开,并示意同事疏散围观人群,控制住现场局面。他将双方代表请到旁边的石凳上坐下,递上矿泉水:“来,先喝口水,消消气,咱们有事说事。”
经了解,矛盾源于一楼住户装修时冲击钻产生的巨大噪音,严重影响了几位在家休息的邻居。民警没有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找到争议焦点。然后,他从“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情理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装修是件喜事,谁家都有这个时候,互相体谅一下。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安静环境,我们也理解。”
他转而与装修户主商量:“老哥,您看能不能和工人沟通一下,把噪音大的活儿尽量集中在大家上班的时间段干?中午和早晚休息时间咱们停一停,行吗?”又对邻居劝解道:“大姐,您看,他们也同意调整施工时间了,咱们都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番入情入理、耐心细致的调解,如同春风化雨,浇灭了双方的火气。最终,装修户主主动承诺严格限定高噪音作业时段,邻居们也表示了理解。双方的手重新握在一起,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纠纷成功化解于基层。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通讯员 张强 刘琦萌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