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4日讯“噢,这个流程原来是这样……”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青岛项目部技术主办乔纪星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审批流程图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鼠标上轻点着,忽然想起什么,一拍额头,“怪不得一上班,材料科的迟磊师傅就追着问我材料审批少了一步。”
彼时,小乔正埋首在堆积如山的进度报表里,键盘敲击声像急促的雨点。迟磊师傅拿着材料领用单走到他桌前时,他甚至没抬头,只伸手含糊道:“迟哥,上周不也这么办的嘛?现场正抢工期呢,先把材料领走应急,后期我多补个签字就行。”可他的手腕刚碰到单据边缘,就被一只粗糙却有力的手轻轻按住了。
“你忘了周四‘合规课堂’上讲的内容了?”迟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喙的认真。他默默掏出手机,调出上周的讲课课件。屏幕上,红底白字的警示格外刺眼:“材料领用需经技术、物资管理人员、项目经理三方签字确认”,下面还附着一张简单却清晰的流程图,红色箭头像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我还以为那课堂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真要较真起来……”小乔小声嘀咕着,耳根微微发烫。
项目部开展“合规课堂”的初衷,本是结合当前工程形势,让各部门把上级规章制度掰开揉碎讲明白,可最初却没多少人当回事。周四下午四点半的会议室里,空调呼呼吹着冷风,将窗外燥热的暑气隔绝在外。后排的人要么低头刷着手机,屏幕光映在脸上忽明忽暗;要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声像细密的蚊子叫。
主讲的臧志军是有着三十年物资管理经验的老科长,鬓角已染上风霜,一开口就捧着规章制度念,枯燥的条文更让人提不起精神,连前排的技术员都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悄悄转动着手里的笔。直到他忽然点了下鼠标,大屏幕上瞬间跳出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栋在建大楼半边坍塌,裸露在外的钢筋锈蚀得像拧成一团的麻花,混凝土碎块散落一地。“这不是单纯质量问题,是合规出了天大的岔子。”臧科长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痛,“上级检查时从源头追查,发现他们的材料验收单全是后补的,实际进场的钢筋型号和报备的差了两个规格,整个楼体强度根本不达标,最终酿成了事故。”
照片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会议室里的呼吸声瞬间轻了半截。刚才还在刷手机的人猛地把手机倒扣在桌上,交头接耳的人也立刻闭了嘴,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咱们项目上是不是也有过类似情况?大家都好好想一想。”项目经理王为启突然开口,目光如炬般扫过全场。
随着讲课内容的深入,课堂的气氛彻底变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课件上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小事”:有人图省事,把监理签字日期往前填了一天,笔尖划过纸张时还带着几分侥幸;有人觉得“熟门熟路”,在“好朋友”的工程量单上随手签字,却忘了背后沉甸甸的责任;还有人在施工日志里随手写了句“天气晴”,却忘了那天下午突降暴雨,差点因为这一笔疏忽影响后续的工程验收。“这些事单独看,好像都掀不起大浪。”王为启走到课件前,指着屏幕上的合规流程图,“但合规就像串珠子,少一颗,整串就散了。”听着这话,小乔悄悄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就连字迹都比平时工整了许多。
如今,“这是上周的工程量,先给你报备一份,免得我忘了”“手续都齐了吗?”“找领导签字了没?”这些以前鲜少出现的“问候”,不知不觉成了同事间沟通的常用语。清晨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斜斜地洒在墙上的宣传画的,“合规无小事,事事连项目”十个大字被照得格外发亮,金红色的光晕在字面上流动。(通讯员 高铭)
责任编辑: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