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625米,不仅主桥跨径位居山区桥梁世界第一,桥梁高度也刷新了世界纪录。这一超级工程不仅是贵州交通建设的重要成就,也为大桥两岸旅游业注入了新动力。
桥下村落因大桥而焕发新生,游客的欢笑声与农家乐的炊烟交织,现代基建与田园牧歌和谐共处在花江大峡谷之间。
“小花江的家”民宿看到的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村位于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之中。102户布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2016年12月,花江村被正式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有茶马古道遗留的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的花江铁索桥,以及绵延8公里的峡谷景观。
过去,这份美丽“藏在深山人未识”。10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慧慧就被这里的静谧所吸引,“之前在北京做了十年综艺,后来做旅游项目的时候,第一次到这里,就觉得发现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小众的旅游目的地。”
那时,因为工作必须离开,所以慧慧只能用照片记住这里的美好,默默许下心愿:“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来。”
离开花江村,她仍然记得下船后顺路载他们进村子的爷爷,也记得被峡谷山壁环抱的小村庄。当心中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再也止不住时,慧慧又想到了这个曾经让她心动的花江村。
“恰逢开民宿的热潮,我们心里也萌生了要找一个可以让我们梦想落脚的地方。”慧慧说,最开始团队还是去旅游目的地的民宿聚集区寻找,但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地方,“因为我们见过最理想的地方,所以其他地方再看还是不满意。”
“小花江的家”民宿主理人慧慧正在接受采访。
8年前,慧慧和其他三个小伙伴一起决定到小花江组开一个民宿,“我们都没有在贵州常住过,但我们还是下定决心要把这里打造成我们心中的乌托邦。”
隔行如隔山,满腔热情的他们有许多想法,但在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周围的工匠无法做出他们想要的工艺,“就光是水磨石地面,就换了两个团队,返工了三次才做出来。”
8年间又有一些意外,让项目没能顺利进行。当合伙人都选择放弃时,慧慧还是选择坚持做下去。“我真的很喜欢这里,在这里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我想只要我还有能力坚持,就要把它坚持做下去。所以速度慢一些也没有关系,把它当成一个理想,一点一点打造出来。”
在从杭州到贵阳将近九个小时的高铁路程中,慧慧想了许多,“我知道我一旦回到这里,就意味着我的生活重心要转移到这里,也不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但这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小花江的家”民宿终于迎来了装修的尾声,10月国庆长假期间将迎来试营业,看着自己的民宿,慧慧眼中有止不住的爱意,她把这个民宿当成自己的孩子。
民宿一角。
“这里以前是个牛棚,我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可以对外展示特产、手工艺品的空间,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以推荐他们去村民那里购买;这里是厨房,要改造成一个公共厨房和做酒水饮料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估计还要改造两三个月,明年‘五一’假期就可以正式营业了。”
民宿一角。
这8年间,花江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为这里带来了更多游客;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对口帮扶小花江红色研学基地配套住宿项目建设完成,村里的几套民房得到改造;花江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都大幅提升;花江峡谷大桥已经建成,桥旅体融合即将为这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但不变的是花江村的朴素。
在慧慧心里,小花江是一个适合都市人“躺平”的地方,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生活、自然。
所以,慧慧在改造民宿的过程中,核心理念就是“保护”,外观不作大改动,这栋房子依然是村子的一部分,“希望来我这里的客人,可以得到放松,和这里的一切做朋友。”
民宿一角。
8年或许很久,但此时又好像一切刚好。
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将为花江带来更多游客,“最初来的时候,这座桥并不在预期内,现在看来一切刚好。村里的交通会更方便,这座桥也会成为村子景观的一部分。”
慧慧期待着民宿开业后,认识更多南来北往有不同人生阅历和故事的朋友。
在群山环抱的小花江,慧慧用七年时光将理想种进这片土地。花江村的故事,从此多了一页以岁月为墨、以坚守为笔的温暖篇章。
“小花江的家”民宿看到的花江峡谷大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亚兰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