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免费免注册网站分类目录管理系统 » 站长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金秋新丰收|网红村书记背后的“操盘手”

来源:头条 浏览:3次 时间:2025-09-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小杰 王钟玉

“村书记张传国”粉丝8.3万、 “香包村书记”粉丝6.3万、“韭菜村书记”粉丝3.8万……这些以村书记为主体,讲述村情村事、推介乡村好品的新媒体账号走红的背后,都藏着同一个操盘手。

笑称自己为“‘网红村书记’背后的男人”的范乐涛,自2022年来,已孵化村支书账号12个,总粉丝量达120万,仅2025年的总销售额就达860万元。

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村书记张传国”是他进入短视频平台后孵化的第一个账号,背后的主体是青州市李马村的村支书张传国,二人既是“师徒”,又是“战友”。

范乐涛坦言,刚进入短视频平台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也不知道发什么内容是对的,就觉得既然是村支书,那就发村里的事儿吧。”于是,2022年12月2日,第一条短视频发布。画面里,张传国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摆着有些破旧了的台账,背后的白墙还有点儿过曝,他稍显拘谨地介绍着李马村的基本情况,人口、户数、土地、种植作物……字幕放在画面底部,被视频的标题、简介挡了个七七八八。视频刚开始,还有一位工作人员误入镜头。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略显粗糙的视频里,张传国说出了他们的初心,“村里没有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想通过抖音这个利好的平台,带动村里父老乡亲把农业发展起来”。

“第三条视频就爆了,一天跑了36万播放量。既然流量这么好,我们立刻就开播了。”张传国回忆道,在账号直播初期,范乐涛和他们每天晚上下播后,都会在一起复盘整场直播,从话术到数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讨论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儿。账号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后,二人还会经常交流,“我们两个大男人一打电话就是一两个小时,全在聊直播的事儿,”范乐涛说,“比如这个选品怎么样,这个品应该怎么播,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只要是直播带货相关的,什么都聊。”

从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到如今单场直播成交额最高达十几万元,账号“村书记张传国”早已交付,张传国本人也从新手主播蜕变为了可以讲课、带学生的专业大咖,账号不仅直接为村集体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年轻人返乡。

模式成熟:流水线的诞生

从盛夏到深冬,从韭菜棚到萝卜地,范乐涛陪着一位位村支书起号、涨粉、直播、带货。经过不断摸索,打造“网红村书记”的每一个步骤他都已经烂熟于心,一条流水线在实践中诞生。

“首先要根据村里的特色产业,也就是以后这个账号主要带什么货,‘量身定制’账号定位,再依据账号定位来起名、策划内容。”谈起实操,范乐涛成竹在胸,“第几条视频发什么内容,每条视频的开头放什么‘钩子’,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播,一开始带什么货……”从账号定位、内容创作、流量运营等账号主要发展思路的把握,到文案打磨、出镜状态、筛选爆品等细节的调整落地,范乐涛和他的团队可以为村支书们提供全流程的全案服务,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搭建账号。

从村干部到网红,面对镜头能够自然流畅接地气地表达是关键一步。起初,大多数村书记面对镜头都会紧张,“有的一开口就像是工作汇报,有的紧张得说话连不成句,我们就会慢慢帮他调整。”通过范乐涛的引导,短视频、直播间里书记们不仅语流自然,而且妙语连珠。

这源于他对文案打磨的看重,在孵化期间,他会为账号的每一条视频精心琢磨最贴合账号定位、书记风格的文案。“抖音主播千千万,书记直播不常见”,他曾凭借这样一个开头,将单条视频播放量跑到了将近500万,范乐涛说:“我们这条爆了之后,全网都在模仿,当时只要是用这条文案开头,数据都不错。”

范乐涛不满足于仅仅拥有实战经验,他还先后考取了互联网营销师(中级、高级)、新媒体管理师(高级)、网络视听主播等证书,并获得了抖音、快手、腾讯等平台的官方认证,他讲课的足迹,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香包村的张书记就是在听了我的课之后找到我的。”2024年,在村支书张富军的邀请下,范乐涛带着团队在台头镇北王村驻扎了一个月,结合村庄特色香包产业,为张富军量身制定了账号定位、直播话术,最为直观的改变是账号更名。“他以前叫北孙村书记,这个名字里没有赛道,只知道他是个村书记,但不知道他们村儿卖什么的,”范乐涛说,“既然村里产香包,账号要卖香包,那账号名字前面就加上香包,就叫香包村书记。”在范乐涛的孵化下,“香包村书记”账号粉丝达6.3万。2025年春节期间,范乐涛与张富军同框直播彩椒,创下销售新高。

孵化升级:延伸原有产业链

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孵化的网红书记越来越多,范乐涛也在探索着电商赋能农村的新路径。

2024年底,“韭菜村书记”钟明找到了范乐涛,希望把原来的短视频运营提升为直播带货运营。于是,范乐涛带着团队扎进了韭菜地。

起初,他按照钟明的需求,主推村里已经开发出的产品“盆栽韭菜”,通过直播间传播着“寿光文家韭菜”“寿光红根韭菜”的影响力,“很多网友会在直播间里问,‘这是寿光的韭菜吗’‘这是红根的韭菜吗’,通过这个账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认可咱们的韭菜,粉丝黏性也越来越高。”

然而,四季流转,盆栽韭菜并不适宜全年销售,范乐涛将目光投向了原本并不起眼的韭菜根。“原本也就是种植户需要韭菜根,但我们通过卖盆栽韭菜,打开了‘家庭园艺’这个赛道,收获了一批全新的消费者,他们喜欢自己种菜养菜的过程,既然他们愿意买盆栽韭菜,那是不是也愿意买韭菜根呢?”在经过严格的选品后,范乐涛和钟明选出了一批品质上乘的“电商根”推向了直播间。坐上“小黄车”的韭菜根,从无人问津变成了供不应求,“越来越多村民自己也做抖音卖起了韭菜根,也有很多人主动找到我们要培育‘电商根’”。

“种植好韭菜,就找韭二代。我们韭菜村,只卖精品根。韭菜好根系,就找村书记。如何根系粗,就问村支书。”直播时,钟明的一段顺口溜引发了网友的互动,在他面前的手机支架上,用胶带固定着一块长约1.5米、高约70公分的硬纸板,上面粘满了各种范乐涛为“韭菜村书记”这个账号量身打造的顺口溜,用朗朗上口的形式加深账号记忆点、传播韭菜种植技巧,丰富直播内容,增加用户互动和黏性。

一场直播下来,范乐涛和钟明讲解种植技巧的时间,要远大于推销韭菜的时间。这也是范乐涛摸索出的直播技巧,用他的话来说是“利他”,“不是说‘买我菜’,而是说‘教你种’”。

如今,他正在学习农业技术相关知识,“为了能在直播间讲得更专业,我和钟书记一块报考了农艺师,”在范乐涛看来,流量和技术一定要结合起来,“我们直播人气高的时候四五千人同时在线,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我们不光是卖韭菜根,还讲种植技巧,解决用户痛点。”在范乐涛心里,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在直播间里不止带货,还要讲知识,才能真正服务用户、真正留住用户。

目前,“韭菜村支书”账号已实现涨粉2.7万,成交额近400万元,“寿光文家韭菜”的品牌被越来越多网友认可,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电商直播。未来,他要继续延长韭菜产业链,“已经联系好了高标准的工厂,加工韭花酱,等到了冬天,我们就在韭菜地旁边支一口大锅,一边涮羊肉,一边蘸韭花酱,直播卖咱自己村韭花做的韭花酱。”

赋能乡村:从个人IP到产业生态

在范乐涛眼里,“村书记”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互联网上,他们自带流量、天然带有信任背书。在实际生活中,村书记成为‘网红村书记’后,他们的直播带货收益扣除成本后,都用在了村里。为村集体增收、让老乡们不再愁销路、让更多年轻人返乡、最终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一条有着成功经验且正在被不断复制的“网红村书记”生产线,在范乐涛手中为更多乡村创造着价值。

为了让这条生产线更好的运转,他搭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年轻化”是团队最大的特点,“团队里5个人,98年都算年纪大的了”。在他的团队里,每个成员都具备拍摄剪辑、直播运营等基础技能,分别负责对接不同的村支书。团队的办公地点并不固定,“孵化的村支书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办公。在交付之前,我们一直驻扎在他的村里。”范乐涛说。

能够摸索出这样一条生产线,离不开他的深厚积累。从百度、谷歌的搜索引擎优化,到为海尔、蒙牛等企业操盘网络新闻营销,他深耕互联网营销。从服务化肥企业,到服务种苗企业,农业是他一直扎根的赛道,“农业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老农人把菜种好,新农人把菜卖俏”是他对“三农”直播电商的定义,他说,“我们新农人不是抢老农人‘饭碗’,而是通过电商销售,把农人的‘饭碗’变大。”在他看来,二者结合既能为本地农产品拓宽销路,又让优质农产品走上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最重要的还是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近年来,“寿光模式”“绿”播全国,“一村一品”构建起了特色蔬菜产业新格局。范乐涛直言,他要做的是“寿光电商模式”,要做到“一村一品一达人”。在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中,他说道,“乡村振兴,不必在我,乡村振兴,必定有我”。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