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州主城区的车流人海中,39岁辅警李超像一枚永不停歇的“陀螺”,一转就是近十年。晨曦微露时,他已握着指挥棒在杨湾街口就位;暮色四合后,他的身影仍在疏导晚高峰的车流。这看似重复的旋转,却转出了基层工作者的不凡坚守,让他从街头一道熟悉的风景,渐渐矗立成群众心中的精神丰碑。
“陀螺哥”的每一圈“旋转”,都藏着护民平安的细致考量。杨湾路口毗邻3所学校,日均5000人通行却无红绿灯,李超便跳出标准手势的框架,用快于常人数倍的挥动频率、穿梭车流的身体屏障,构建起独特的“安全密码”。暴雨天高考护航,他任凭雨水浇透衣背,执意把雨伞让给考生;酷暑日路面温度超 40℃,他的衬衣结出层层盐渍,却没停下指引行人的手。那些被支队长“纠正”却获得群众认可的“不规范”手势,不是对规则的偏离,而是对“群众安全无小事”最鲜活的践行。他转得越快,行人过马路的安心就越多;他守得越久,家长目送孩子上学的放心就越足。
十年“陀螺”般的坚守,在平凡里转出了动人的不凡。辅警岗位收入微薄,李超要支撑全职太太与读小学儿子的生活,常面临“入不敷出”的窘迫。执勤中难免遭遇白眼与误解,有人劝他“工资少何必较真”,但他始终把“守护”二字刻在心里。从暴雨天高考护航,到反复提醒老人注意安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串联起他十年的工作日常。市民口中的“鸡排警哥”“话痨哥”“陀螺哥”,每一个绰号都是一份心意。当网友说“每天必看他在不在,想道声辛苦”,当校长专门致谢 “替孩子们感谢他”,便知这枚“陀螺”的旋转,早已融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来源。
更难得的是,这枚“陀螺”在窘迫中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让街头风景慢慢沉淀为精神丰碑。面对生活压力与工作委屈,李超从未让“陀螺”减速,反而把这份工作视作“挥洒热情、实现价值的舞台”。他的坚守,打破了人们对“基层岗位平凡即平庸”的刻板印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十年如一日的“微小坚持”,筑牢了城市交通的平安防线;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不为名利的纯粹,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朴素内涵。正如暴雨中托举电线的驻村辅警小潘,李超不是个例,而是千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像“陀螺”一样扎根岗位,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不平凡的事业,把街头的寻常风景,塑造成了群众心中可感可触的精神丰碑。
如今,李超依旧在路口旋转,晨曦与夕阳为他的身影镀上暖光。这十年的“陀螺”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不凡,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把一件事坚持到底的恒心;真正的丰碑,也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雕塑,而是扎根群众、守护民生的每一个平凡身影。当更多人像李超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转”出责任与担当,便能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让更多“街头风景”,成长为照亮人心的“精神丰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露文(武汉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王舒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