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乙超。 臧翔宇 摄
□芮天舒祁绩
画室里弥漫着松节油的气息,画架前翁乙超正俯身调色。他先是退后半步,眯眼打量画布,随即上前,用笔头蘸满油彩,在画布上重重扫出几笔……
作为南京书画院版画油画研究所副所长,翁乙超的创作始终以“现实主义”为核心,聚焦勇于奉献的普通人与日新月异的城市。他的每一笔都在证明:真实的力量永远震撼人心。
深耕肖像,映照人物精神
翁乙超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在校期间,他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人物肖像画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深耕这一领域。
他将目光投向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尤其是和平年代的逆行者——消防员。为捕捉最生动的瞬间,他多次深入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与消防员同吃同训,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他看来,这些年轻人肩负着守护生命的重责。他的画笔既要塑造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更要揭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展现英雄气概与青春稚嫩并存的独特质感。
在创作画作《头盔》时,他捕捉到消防员救灾归来的不同瞬间,传递出这一群体的坚毅、奉献与职业担当。
绘制作品《守望者》时,他通过黑、黄、红色调的对比呈现,刻画了救灾现场多位不负使命的消防员形象。
《橘红色肖像——卫士》中,3位消防员都目光专注、严阵以待,虽然面貌各有不同,但坚韧勇敢的内在精神完全一致。
这些作品不仅锤炼了他扎实的造型功力,也赢得了业内认可——作品接连入选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且多次入选省级以上画展并获奖。
不少艺术界人士也纷纷为翁乙超的作品点赞。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陆庆龙曾说:“翁乙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和手法来表现消防员的形象,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作品特别接地气,让观看者感觉充满了力量。”
在地创作,展现城市风貌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在翁乙超眼中,南京是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古韵今风汇于一处的城市,这给予了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群雕是“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翁乙超通过对雕塑肌理、光影的精准把握,创作了作品《大桥桥头堡》。
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港是南京的水上门户。他在创作《南京港》时,让复杂的钢架、吊臂在画面中形成富有韵律的几何布局,让观看画作的人能直观感受到港口机械的庞大与壮观。
一次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的经历,让翁乙超知晓了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纪念馆展墙展出的老照片上,她那白皙的脸上带着一抹动人的微笑,温柔娴静的外表下,似乎又透着一股宁死不屈的刚强。”他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丁香》,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花英烈在舍生取义时的大义凛然。
在翁乙超眼中,一系列在地创作既是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也是对城市发展变化的思考和回应,“我将继续以艺术的视角诠释南京的精神风貌,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将对城市的热爱融入作品之中。”
送教上门,践行社会责任
创作之外,翁乙超亦不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2022年11月,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与南京市聋人学校开展“馆校共建”,他受聘成为这所特殊学校的美术特长生导师,定期为听障学生开展送教上门、结对辅导活动。
翁乙超介绍,他会分别针对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方向进行指导,向学生传授自身绘画经验,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指导思路进行教学,“我先为学生进行石膏结构的讲解,接着对石膏局部细节的刻画进行示范,之后会帮助他们修改画作,进行答疑解惑。”
在翁乙超眼中,每一次送教上门、结对辅导都是一次教学相长的经历。学生们虚心请教的态度、全身心投入绘画的状态、不时涌现出的小创意都让他深受感动,也提醒着他要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艺术创作。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光明的、善良的和美好的人和事,歌颂他们的精神、展现他们的形象。”翁乙超说。

